藝術中國

中國網

慾望•痕——李玉端個展

慾望•痕——李玉端個展

時間:   2010-08-25 17:57:30    |   來源:    藝術中國
展訊 >

此外,李的裸體自塑像倒可以被解讀為一個對傳統中國文化的超越與延展。李的自塑像做的很精緻,它在作品中延展了對自己的不同版本,等大的,赤身裸體或躺在地上。頭部和身體是精確的李的翻版,其比例和細節都很精準令人震驚。在半透明材料鑄造,雕塑看起來像毛玻璃。表面上看李的頭枕在一個特定形的枕頭上,但心理上整個作品是在呈現一種困擾,他的臉扭曲成一個鬼臉,他的嘴巴是張開的,像似尖叫。雕塑語言的極其細膩和情感傳達賦予了這件作品以現代感。這種形式與內容結合的當代感告訴了觀眾,他們不是在看一個學術作品,而是在看一名男子尖叫的一剎那的情緒,或者正在幹什麼,我們誰也不知道。然而,事實確實如此,這個人物雕塑告訴我們李在創作上是有表現主義美學情結的。已被植入或環繞李的身體的透明材料也在加深著觀眾先前的假設和判斷,即-----總感到這裡有什麼事不對頭。所以我們看他的雕塑不要只是觀察他的技術如何精湛;相反的,要多看作品表達的情感及其延展的力度。

李必須在自己與學院派雕塑間拉開距離,主要是因為學院雕塑往往只注重技術上達到的高度。在中國美術院校的教學方法是通過學院嚴謹的訓練去傳遞根深蒂固的技術和理論,而且現實多次證明了許多藝術家很難逃脫學院的影響。但李首先用學院雕塑技術誇張情緒化了他在自塑像中的形象,此外,通過他的碎片破壞了完美的雕塑意象。李的雕塑鞏固了我們的直覺------上個世紀在中國發生的文化大革命和天安門廣場事件的陰影仍然部分保留在一些藝術家的記憶之中。具象,而不是抽象,可以被認為是為了能滿足普通的社會觀眾的解讀的最基本要求。也許這件雕塑的猙獰的臉是對中國巨大的經濟飛躍及變化的反應。然而會有觀眾想知道為什麼這個人在哭。雖然重要的是不要過度解讀這件作品而是提醒大家覺得雕塑的創作傳遞也是心理上的。李把自己塑成大眾的一員,從諸多人生的掙扎中倖存下來的一員。

最後一個帶有黑色幽默的作品是一個被從內向外生長出來的自然的圖案裝飾和覆蓋著的陶瓷頭骨。當然頭骨是關於人類死亡的,從任何文化的角度,任何人都知道頭骨意味著什麼。也許它的表面覆蓋著的裝飾元素的呈現出:掩飾或隱藏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定局。而且在這裡作者是用極其優雅的裝飾化美學觀念向我們傳達了死亡是人類不可回避的殘酷的事實。作品的表現性或象徵性特徵明顯,陶瓷釉色的透明見底象徵著生命的有限性。死亡是一個藝術的永恒主題。頭骨本身與其華麗的表面花紋處理的告訴了我們人生的美麗與膚淺,生命的奢華與短暫。李在和死亡這個普世的永恒主題對話並苦笑。該頭骨外觀上覆蓋著的圖像是指水:魚飛躍在波濤之間。李精湛的雕刻技術增加了頭骨的外表的諷刺性-----讓它看似很生活,但不能掩蓋這樣的事實:它是一個代表死亡的頭骨。李的雕塑技術和對細節的刻畫使我們往往會忽略了頭骨的更一般的涵義——死亡。藝術可以戰勝死亡嗎?這是一個從來沒有得到令人滿意的回答的問題,雖然藝術家可以爭辯‘即使死亡是不可阻擋的,它仍然可以被藝術轉化’。

李像許多優秀的藝術家一樣提出了許多二元對立的話題,如生命和死亡,工藝和意義的方式,即融合在他們的對象本身。他的技術是毫無疑問的,他的進程顯然是與中國陶瓷藝術歷史的成就緊密相連的。但他的作品給人的感覺仍然不是西方意義上的後現代,依然是當代。他的雕塑中的觀念決定著李會願意繼續在更新想法的同時把傳統的陶瓷生産意義轉化成新的東西。這是一個真正的成就,想想看-----能有多少人可以把一個經常像陶瓷一樣古老的材料弄得有如此現代感?李的作品以這樣的主題為契機,自成一體,儘管這些新的材料是像人類所能感知的歷史那麼古老。我們知道,如何使平庸的文筆能變成普遍被接受的觀點,關鍵是其中提出重要問題的能力。

李以其創作的雕塑提醒著我們自己:命運,死亡等終極命題會永遠困擾著我們,而藝術可以讓我們從自己的心的角度卻面對他們,而這才是我們自己獨有的。李的陶瓷雕塑順應了觀眾希望慵懶的欣賞的態度,並擴大了觀眾的自由的審美推測能力。他的藝術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跟我們的經驗直接相關的觀念。

李玉端 Li Yuduan,骷髏 Skull(黃色 Yellow),60X42X40cm,陶瓷 Ceramics,2010
 
 
 
<  1  2  3  4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