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衛報藝評艾德里安·西勒(adrian searle)採訪了藝術家,這是衛報與藝術家對談系列之三,在這次訪談中,兩人就2012年藝術家在倫敦的個人展覽“你好(Allo)!”,探討了藝術家的作品創作、作品風格,並提到了藝術家在6歲第一次贏得一場繪畫比賽後對他的藝術家之路産生的影響。
主持人:比利時畫家呂克·圖伊曼斯(Luc Tuyman)從80年代以來,一直探索發現著圖像、二手圖像的運用。他的繪畫主題涉及比利時與剛果人的關係、二戰時期的納粹集中營等,畫面模糊冷漠且常給人以反常之感。他是我們這一時代中最傑出的藝術家之一。
主持人:你的每次展覽似乎都有一個主題,甚至包括那些商業展。這是你的策略嗎?
呂克·圖伊曼斯:這從我1985年舉辦第一次展覽時就是如此。一開始的時候在展出150多幅作品時需要有個主題來引領,在此之後的畫廊展覽有的很商業有的不是很商業化。對我來説每一幅作品都有著特殊的意義。畫廊不僅是一個大商店,還是作品第一次展出的地方。展覽主題能將作品放在一起使它們變得有意義,讓觀眾在來去之間能體會到一些東西,沒有展覽主題很容易讓觀眾産生迷茫不知道他們到底看了些什麼。
主持人:在這裡你描繪了不同層面的現實,稱為“看鏡子的男人”。在這幅畫中你轉變了繪畫的創作方式是嗎?
呂克·圖伊曼斯:是的。在創作這幅作品的時候我先用iphone拍下了電腦螢幕上的這一畫面,然後按照這一畫面進行繪畫創作。
圖伊曼斯談創作
主持人:所以這裡的影子代表著?
呂克·圖伊曼斯:影子代表著在繪畫中的真實。有趣的是,在這幅畫中我需要畫的很不一樣。通常我都是先畫淺色,然後建立起明暗的對比,而這一畫面的明暗對比太強烈了,因此我需要先試驗下哪種顏色安排在哪合適,能創造出這種對比感,然後再在繪畫中畫下合適的顏色,用多個層次來烘托對比感。這和我之前的畫法很不一樣。
主持人:所以你要先確定一點,然後構建出10個不同的層次嗎?
呂克·圖伊曼斯:是的,以前通常我會先選取一種顏色,將白色顏料用在畫布上,然後用很多淺色作畫,而現在我需要試驗很多次並且畫出多個層次才能得到我想要達到的明暗對比效果。
主持人:你很多作品是從電影中取得靈感的嗎?
呂克·圖伊曼斯:這幅作品的靈感來源於英國小説家威廉· 薩默賽特·毛姆的小説《月亮和六便士》,之後在1942年拍成了好萊塢電影,由喬治·桑德斯等主演,主人公原本是位證券經紀人,中年時捨棄一切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與土著人一起生活,獲得靈感,創作出許多藝術傑作。
主持人:是以高更為原型的吧?
呂克·圖伊曼斯:是的,取材于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高更的生平。我很早之前看過這部電影,後來突然很想以此為靈感創作一幅作品。我印象最深的是片尾,主人公因病去世,藝術家的醫生來到島上拜訪,他和很多醫生一樣有一口純正的德音。
呂克·圖伊曼斯:這是這一系列的第二幅,在這一作品中醫生站在前面,可以看到影子在這裡和亮部産生了強烈的對比。仔細看能看到女人、孩子,看到這一遺落的大陸。這是第三幅作品,在這裡醫生的形象幾乎消失在了背景之中。在這幅畫中醫生的形象清晰可見了。
Tuymans Allo-II1
主持人:繪畫對你來説意味著什麼呢?
呂克·圖伊曼斯:繪畫對我來説意味著真實。不是一個維度的,而是有很多層次的。繪畫通常都是包含著多個層次的,繪畫創作需要經過多個過程和找準合適的時機。這是繪畫中很基本的元素。但是這很難説清。在我連續創作了多個小時的時候,感覺就像身處地獄一樣,30年的繪畫生涯讓我知道我在做什麼,當營造好對比感後,我會開始感到愉悅,然後覺得我畫得到位了。所以我認為繪畫意味著一些很特殊的東西,是一種真實而陌生的感覺。
大概在三年前我從來不會想到自己會畫這種風格的作品。這也在一方面證明了你無法回歸自己之前的風格。雖然你可以畫和以前一樣的主題一樣的內容,技術上可以達到,但是你無法真的畫以前的風格。
主持人:你知道自己會成為畫家嗎?
呂克·圖伊曼斯:我在小時候就經常畫畫。記得小時候經常參加夏令營,有一次是孩子們都要用粉筆畫畫,當時六歲的我得了獎,那時我覺得人們或許會因我的畫而接受我。其實這和你問一個演員為什麼要演戲是一樣的,他會回答我要演邦德。但我在很久之後才下決心成為一個藝術家或者畫家,因為這一職業可能面臨著飄忽不定的生活,是需要冒著很大的生活風險。我有一個老師是一個雕塑家,雖然不是一位偉大的雕塑家,但他是一個很好的老師。他當時教我畫畫,鼓勵我堅持畫畫。所以我現在成為了一位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