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留學 > 留學要聞

人才外流愈演愈烈 “中國夢”還是精英之夢?

我認為,“中國夢”應該走下高高在上的神壇,讓所有的人都看得見、摸得著,而且通過個人的才能和勤奮努力能夠實現得了——這應該成為“中國夢”的基本要義所在,也是我們今天應該宣揚、提倡乃至共同努力的方向。

讓我們先來看看相關新聞的具體報道。據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説,今年《開學第一課》的主題是《中國夢·我的夢》,希望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關於世博會的百年夢想。在中央人民政府門戶網站上,記者采寫的新聞標題是:《開學第一課》讓億萬中小學生共用“中國夢”。據該片負責人説,他們希望節目可以引導學生勇於追求夢想,努力實現夢想,將個人理想與祖國發展緊密結合起來。記者寫道,“從陸士諤的世博夢到孫中山的民主夢,從方志敏的建國夢到錢學森的強國夢……《開學第一課》集納的前人和革命先輩的夢想,吸引著每一個學生,也激勵著每一顆年輕的心靈。”而且,“‘我們,是和祖國一同成長的。’著名影星章子怡用自己走向國際影壇的親身經歷告訴同學們:祖國日益強大,我們的文化才備受關注。每個人小小的夢想匯聚起來,就成了國家的夢想。”

由此可以看到,這裡所宣揚的“中國夢”,無論是“世博夢”、“民主夢”還是“建國夢”、“強國夢”,大都是個人站在國家的立場上希望能夠實現的宏大理想,用章子怡的話説,就是“國家的夢想”。從所報道的大多數知名人士在談論自己夢想時的內容上,我們同樣可以感受到這一點。

這使我想到,6月份,在中央公佈了《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之後,很多專家學者對此作出解讀並繼續建言獻策。我在相關媒體上讀到了曾參與起草和制定該綱要的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輝耀先生的文章《中國該如何應對“人才外流”》。王先生提出,在如何應對“人才外流”的問題上,“打造‘中國夢’是核心戰略,對內讓國民相信能夠發揮才能,對外讓全球人才嚮往到中國安家”。但從文章中我們看到,由於該文主要是針對人才發展規劃綱要而寫,又是談論如何應對“人才外流”現象的,所以,文章所提出的我們需要打造一個“中國夢”的內涵及其相應措施,更像是“人才之夢”或曰“精英之夢”。

當然,無論是把“中國夢”解讀為“國家之夢”還是“精英之夢”,我都表示贊同,也認為在教育之中十分有必要,但同時對此也有些疑問:僅是“國家之夢”或“精英之夢”的“中國夢”完整嗎?它能深入普通中國人的人心嗎?

由此我想到了“美國夢”。“美國夢”緣起于美國殖民時期,在19世紀得以大發展。儘管隨著歷史的變遷,“美國夢”的意義有所變化,而且在20世紀更是不斷遭到人們的質疑與批評,但其基本要素並無變化,且至今仍然被大多數美國人視為一種普遍的信仰。若是用一句話來概括,“美國夢”就是:在美國,每個人經過努力不懈的奮鬥都可以獲得成功,過上美好的生活。在這其中,人人平等、大家機會均等乃是其靈魂,而人的才能、勤奮與堅忍不拔則是必要條件,其最為顯著的特徵則是下層階級向上層階級的流動。

如果比較一下“美國夢”與“中國夢”,我認為,前者過於強調物質財富上的成果及其所帶來的快樂,或許是其致命的缺陷,而“中國夢”過於強調強國、精英,而且過於注重在精神激勵的層面上談理想,也有其顯而易見的不足。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對上述報道中的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東西感興趣。比如:為什麼那位在泥石流中遇難的舟曲小姑娘韓璇想當老師?章子怡所説的“每個人小小的夢想”指的是什麼?她走上影壇(包括國際影壇)之前的小小的夢想是什麼?我們該如何做才能做到“對內讓國民相信能夠發揮才能”呢?可惜的是,這些內容,文章和報道都語焉不詳。

如果把建設強大的中國當作是蓋摩天大樓,那麼,那些強國之夢或許就像大樓的骨架與亮麗的外殼,而支撐這座大樓的堅實的地基,則應該是個人那些小小的夢想。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認為,“中國夢”應該走下高高在上的神壇,讓所有的人都看得見、摸得著,而且通過個人的才能和勤奮努力能夠實現得了——這應該成為“中國夢”的基本要義所在,也是我們今天應該宣揚、提倡乃至共同努力的方向。因為,唯有在此基礎之上,我們才能實現更加宏偉的“強國之夢”!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