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藝術時尚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京味玩具 關於童年那些事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7-05-23 08:58:28 | 文章來源: 北京商報

  如今,“六一”到了,可誰還去買卜卜燈兒、泥餑餑模子、撥浪鼓呢?

    只有當某一天,我們在這個城市的某個角落偶遇兔兒爺的笑臉,才會驀然回首,看見很多年前的陽光照在波浪般蔓延的灰色屋瓦上,落在寂寥的衚同深處,映出整個城市的童年。

    在日前亮相的國際玩具展上,在無數金屬玩具、智慧玩具、生態玩具的旁邊,一批老北京的“耍玩意兒”偏偏吸引來最多的目光,排著隊瞅鐵皮萬花筒的人多了,就有人提出要買——然而,上這兒展的多數就是展品。

    想訂嗎?上家去。

    想買個三五十套?那可能得等上個把月。

    想要禮盒?那包裝得您自己去配。

    這是整個展會上資料最少的區域,老藝人們滿懷歡喜地介紹著這些帶著寫意味道的小東西,但是,很多只是為了“讓大家不要忘記”而已。

    渠道單薄:除了廟會、展覽、舊貨市場,老北京玩具平時露臉的機會不多,而多數産品也無法進入工美大廈、燕莎商城這些門檻較高的場所。即使少數手工藝人開始辦廠,怎樣包裝、如何定價、在哪兒賣也都是問題。

    消費者除了去工美大廈的一些代理櫃檯、特色小店或者聯繫登門購買外,也可登錄部分網站找到代銷的老北京玩具,如北京24小時特色網上商城、華夏網等,通過北京玩具協會、北京民間藝術協會等組織也可以聯繫到一些老藝人。

    手藝失傳:無論是面人張還是絨布唐,製作老北京玩具的都是些上了歲數的老師傅,基本都已退休,做手工玩具玩票的性質更多,一般子女也不願意再學老祖宗留下的手藝。因此即使接受訂單,一般也只有一兩個老師傅手工製作,耗時多收益少,生産數量有限。

    而一般老藝人充滿自豪感之餘,也滿足於參加出國展示、節日展覽這樣的形式,甚至多數作品都在展示時送了人,極少走向市場,更談不上大規模生産。

    原料吃緊:“他們去買,我不放心”,絨鳥兒大師李桂英每年要跑六次南方,為的就是採辦製作絨鳥兒的原料——上等蠶絲,回來自己染、自己穿、自己合股打出絨毛。而豆塑師傅孫石芬使用的木頭框子也來自南方,一樣兒就捎回來幾隻。

    用民間藝術家協會米靈珠師傅的話來説,一針一線一個玻璃珠子都要自己去配,找不到的可能性更多。就説過去做絨布玩具用的都是棉花絨、麻絨,是些製衣廠做絨布衣剩下的料,既便宜又好用,可現在上哪兒找去?
 

毛猴兒:清末藥店夥計的小發明,是用蟬蛻(知了殼)、莘荑(莘荑花骨朵兒,表面一層棕褐色絨毛)、白芨、木通這4味中藥,做出栩栩如生的小毛猴兒,講究些的再配個玻璃罩子。

    由於毛猴兒的形體完全擬人化,所以能生動地表現百態世情,最擅長的就是剃頭挑子、餛飩擔子、推車賣水、洋車拉人、腳行搬運這樣的老北京街頭場景。最壯觀的毛猴兒作品通常是娶親,前有執事,中有鼓樂,後有花轎,再後面兒還能跟著箱籠體己。

 

1   2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那些被遺忘的經典兒時玩具
· 玩具的酷炫精彩
· [專稿] 蟑螂不是害蟲——小強的店
· 廢棄毛線製作的玩具

藝術中國 | 廣告服務 | 招聘資訊 | 聯繫我們 | 合作夥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