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推出李超作品展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 片長: 00:01:09 | 上傳: 2010-11-23

 

【新聞】 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推出李超作品展

 

2010年11月20日下午,由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西班牙國際文化藝術基金會主辦的“仨位異體——李超三聯作中的困惑、自省與頓悟”藝術展在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開幕。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館長夏季風、台灣著名策展人何春寰、藝術家李超等嘉賓參加了開幕式。

全球化時代的當代藝術雖然注重流行化和時尚化,其實在注重可視化的同時,也很注重觀念、與時代環境的對話和思維哲學,其內在的本質是精英的、批判的、靈魂向上提升的藝術。反觀中國當代藝術近10年來,很大一部分走的是通俗化、流行化、市場化和強調“話語權”的路子。這對80、90後有意走上專業藝術創作的年輕人而言,若將他們的創作環境與“85藝術事件”以來的代代、輩輩,不論前鋒、實驗、業餘、專業藝術家相對照,無疑是複雜多面,也是詭譎尷尬的。因為藝術本質裏不論是對的歷史或社會的反思、真理或自由的追索、道德或理性的批判等等的各種企圖,在他們的日常生活與藝術事業與生涯的生存經驗中,充斥著各種價值混亂的參照系統與權力操作策略,使得創作過程中理性與感性、精神與物質之間的聯繫點成了誘惑與困惑點。

而且,這個誘惑與困惑點不只發生在創作者身上,藝術評論者、策展人、畫廊經營者、藝術拍賣市場經營者,然後是藝術愛好者與收藏家,全都是這一困惑大合唱場面的不同聲部;其中或許也有一人獨攬多聲部的“呼麥”現象。不過,這是藝術發展史鐘擺現象的必然結果,也如同中國陰陽魚圖中所闡述的宇宙基本形式、內涵及所有事物發展歷程的變化規律。因為,當某一極端的能量累積夠多的時候,就是鐘擺或螺旋線條開始向另一方移動的轉折力道開始凝聚與發動的時刻。中國當代藝術這個的“道場”,是到了該有一撥人走出一條如禮記大學篇裏,講究身體安靜、智慧開啟、臻于至善的“定、靜、安、慮、得”格調的時候了。

於是,像李超這樣係出名門的創作者,選擇專職藝術創作這條路,等於將自己置身於一種痛苦的轉型狀態,一種與自己,與父母,與朋友,與戀人,與整個藝術市場與遊戲規則之間,義無反顧的鬥爭狀態;並且希望通過這種狀態來證實自己的存在,證明自己的不同。正如他在個展自述中所説:“我究竟要解決的是個什麼問題,也許觀者會加入討論,或許會引發各種定論,但我卻希望用自己的圖像的語言、更接近人類本能的語言來換一種思維方式來解答,甚至我感覺這樣更容易接近答案,我想這就是在目前藝術逐漸‘哲學化’、‘觀念化’的今天,做出的一種自衛反擊。”

此次,李超個人首展所展出的作品橫跨了2007至2010年之間的作品,包括《臥軌》、《大橋》、《剪煙》、《葬鶴》、《一堵綠墻》、《陽光的分解式》、《取雲》、《廬舍那》、《悟空》等十余組畫作,都是以三聯作的形式為主。三聯作系列作品來源於他自己攝影作品的實驗與延伸,更準確的説是對視角變化所引起的“他者”之間差異所引發睏惑的一個求證;一個對於“真相”存在所依賴的觀點與條件的一種懷疑主義調侃或是自省的歷程。同一個場景,同一個母題,卻因為“視點”的不同所産生的截然不同的解讀答案。而這産生截然不同答案的現象正是李超因現實環境經驗所産生的困惑、為了守住創作過程中理性與感性、精神與物質之間的聯繫點,所進行的自省與頓悟的投射。

所以,他的作品畫面中重復出現的是一種寧靜氛圍中的定與靜,卻又在三聯作的形式、語匯以及定與靜的畫面中,暗示著前一秒與後一刻“動態”狀態的可能性與抉擇權。除此之外,畫中的人物(有時李超畫的就是自己)、執筆的創作者與觀者三者之間的“視點”差異,是李超刻意創造出來的思考遊戲與身體空間權力。提供了創作者本人與自己、觀者與李超所設的局之間的換位思考遊戲。也是李超模式的一種思想邀請,一種視覺習慣與思考惰性的強迫換位。

 

相關視頻
“中國/澳大利亞當代藝術展”在伊比利亞開幕
“工作坊:傳播的圖與轉譯的像”在伊比利亞開幕
八月之光——索蕾達•塞維婭個展今日開幕
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總監夏季風:改變西方對中國當代藝術的認識
歌德學院與伊比利亞藝術中心紀念世界現代舞大師皮娜·鮑什逝世1週年
【專稿】尹朝陽個展在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開幕
《憂傷的老闆》讀者見面會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舉辦三位藝術家新展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好友分享 添加收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