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文聯主席董曉明講述改革開放30年深圳藝術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 片長: 00:05:22 | 上傳: 2008-12-18

  2008年12月17日上午10點,由中國文化部、深圳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國美術館承辦的“紀念改革開放30週年美術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藝術中國在第一時間就此次展覽採訪了深圳市文聯主席董曉明。

 

(藝術中國 蘭紅超 梅松松)

 

  藝術中國:董主席您好,我們是藝術中國網站。在改革開放30週年之際舉辦此次展覽,您認為重要意義在哪?

  董曉明主席:確實是有很特別的意義,這是文化部出的題目,就是在改革開放30年的時候展現中國美術的成果,由文化部和深圳改革開放先行城市共同舉辦。一是因為深圳是改革開放的試驗田,也因為深圳在這30年來不僅經濟社會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文化藝術事業也取得了超常規的發展,特別是深圳的美術事業在這個歷史時期應運而生。所以文化部出的這個題目我們深圳應該做,要把它做好,由深圳和中國美術館共同策這個展覽,這個展覽的主要部分是中國美術館收藏的30年來反映這個時代的美術作品,這是一部重要的時代的記憶,這裡面有很多的優秀藝術作品。同時,又充實了深圳藝術家們的創作。因為深圳藝術家更貼近改革開放的這塊土地,有自己的作品、有自己的特色。深圳的藝術發展的成果重要取決於兩方面:第一方面,它能夠可以把握時代的脈搏,緊貼這個時代;第二方面,這個年輕的城市藝術觀念方面有創新,藝術形式有探索。所以我們在這個展覽當中還包含了一個單項的展覽,這個單項的展覽以深圳畫院為主,深圳的藝術家們用全新的觀念、用多媒體和高科技的一些當代藝術的手段來表現改革開放城市深圳的風貌,特別體現出這個城市的青春活力。作為一次美術展覽來講它是有一次新的嘗試,特別是用一些先當代的一些藝術的手法來表現我們這個時代,表現我們這個主題,這在美術創作當中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嘗試,這也顯出了深圳美術發展的特色。

 

  藝術中國:您認為改革開放30年期間,對深圳的美術帶來什麼變化呢?

  董曉明主席:我剛才講到確實是應運而生,因為深圳的城市歷史文化積澱不多,深圳的經濟社會發展就是給文藝事業,包括美術事業提供了一種非常大的機會。反過來這種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的日益增長的一種文化需求,也給深圳的美術事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深圳的美術在這個時期非常迅速的發展。我們有眾多美術館的建設,有藝術學院,美術教育的發展,有創作機構的建立,我們有自己的確定時代的創作課題,我們打造了有中國特色的國際交流的平臺,像深圳國際水墨畫展。有更多的青年畫家在這塊土地上成長,我想這就是時代的變化,給年輕城市帶來的機遇。今天我們這個展覽上面也可以從一個角度看出了城市的美術發展的一些成果。

 

  藝術中國:我們都看到門口大幅的關於鄧小平的繪畫,您能為我們藝術中國的廣大網友們介紹一下這幅繪畫嗎?

  董曉明主席:這個成為深圳城市的一個標誌了。當年深圳人在改革開放的進程當中懷著鄧小平同志的一種感情,特別是牢記鄧小平同志對改革開放的教誨,立起了一塊大的宣傳畫。這幅宣傳畫經過了幾個人的創作,一開始小平同志是手指著觀眾,漸漸變成了今天小平同志的一個形象。在深圳人民心目當中這張畫是非常親切的,每到重大的節日,甚至小平同志誕辰的時候,很多深圳市民會到這個畫像前面懷念小平同志。有的獻花圈,有的老人來帶著小孩子看鄧爺爺,還有一些人在小平像前面佇立已久就會掉下眼淚。説明體現了改革開放的城市和改革開放總設計師之間的這種親情和生活的感情。在全國人民、甚至全世界的關心中國的人民都熟悉這張畫像,他們認為這是生成這個城市的標誌,也是改革開放中國的標誌。所以今天把佇立在深圳街頭的這樣一幅宣傳畫移到了中國美術館的院子裏,他本身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藝術表現的現象,我想北京的觀眾路過這,熟悉深圳的(人)也會感到親切,為這個展覽增添了一種特別的色彩。

 

  藝術中國:感謝您接受藝術中國的採訪!

  董曉明主席:好,謝謝!

 

相關視頻
油畫家郭潤文談藝術教學
2008中國畫學術邀請展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好友分享 添加收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