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中國畫學術邀請展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 片長: 00:39:17 | 上傳: 2008-12-09

        匯集當今中國最頂尖的近200名畫家;回顧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畫取得的空前成就;研討未來百年中國畫的創新發展之路,《2008•中國畫學術邀請展》將於12月8日至14日在中國美術館舉辦。本次展覽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中國美協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廈門當代置業集團、廈門復文美術館承辦,是近30年來,我國舉辦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學術性最強的中國畫邀請展,必將對今後的中國畫藝術發展産生深遠影響。

回顧30年國畫發展成就

        畫展組委會主任、廈門當代置業集團總裁王春風介紹,舉辦本次學術邀請展的主要目的,是回顧和總結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畫領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這30年,是中國經濟騰飛的30年,也是中國畫藝術高速發展的30年,高水準畫家大量涌現,帶有顯著時代風貌的優秀作品層出不窮。我們希望,通過這次展覽,對當今的中國畫壇進行一次梳理,將其中最精華的部分,展現給社會各界。同時,我們也要找出不足,認清弊病,研討中國畫藝術未來的發展方向和創新之路,希望每一位畫家,在新的歷史時期,能創作出更多、更優秀的作品。

        《2008•中國畫學術邀請展》組委會秘書長孫克介紹,這次舉辦的邀請展集中了國內近200位知名畫家,包括老、中、青三代,約400件畫作,佔用了中國美術館5個展廳。其中老一代畫家歷經波折,改革開放令他們的藝術更煥異彩;中年畫家是當今畫壇骨幹,30年來中國畫的輝煌主要由他們繪就;年輕一代畫家更是沐浴在改革開放的春風雨露下,綻露出他們的才華靈氣和廣闊前程。無論從總體的發展和成就的宏觀方面去看,還是從畫家個人創作進程和成就的個案來看,30年來改革開放的大政方針,對於中國畫這一藝術品種的繁榮輝煌,無疑是最為決定性的因素,屆時,參觀本次畫展之後,觀眾會對此有深刻的感受。

        孫克説,30年來中國畫發展的道路是不平坦的,但是,去除掉多年的束縛,畫家們意氣風發,像“中國畫“窮途末日論”,“筆墨等於零”等等唱衰中國畫的議論,不但不能阻擋中國畫的發展,反而使廣大畫家頭腦更清醒,傳統藝術的道路越走越寬廣。通過本次展覽,大家會對中國畫的發現現狀,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學術顧問團隊

        王春風透露,本次大展對參展作品的學術性要求極嚴格,為此,中國美協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在畫展組委會專家的邀請上,下了極大功夫。組委會名譽主席由馮 遠、劉大為擔任;組委會主任是吳長江、郭怡孮、王春風;副主任由龍 瑞、李寶林、張道興擔任;委員分別是鄧林 、田黎明、楊延文、畢建勳、朱凡、馬新林、馬書林、杜軍、林金疆、張仁波、楊曉組成。

       在參展作品的藝術性上,由《2008•中國畫學術邀請展》藝術委員會把關,藝術委員會的主任是吳長江、郭怡孮;副主任為龍瑞、李寶林、張道興、劉國輝、王玉玨、宋雨桂;藝委會的委員由鄧林、田黎明、楊延文、馬書林、董小明、朱理存、李延聲、張立辰、杜滋齡、王迎春、李翔、孫克、陳孟昕、 高雲 、王濤、黃格勝、蔡超、程大利、盧禹舜、趙振川、趙緒成、韓碩、戴衛 、劉健、何家英、趙奇、馮今松組成;秘書長由孫克擔任。之所以組建規模如此龐大、級別如此高的權威專家團隊,就是為了保證《2008•中國畫學術邀請展》的展覽品質,使其達到不但空前,也很有可能絕後的高水準。由於參加初選的作品很多,

200位畫家

        大展承辦方廈門復文美術館館長林金疆透露,本次展覽的籌辦,投入的人力、心力之巨,難以用文字來形容。早在建館之初,董事會就想同國家文化部門共同籌辦一次高學術含量的中國畫大展,將中國最優秀的畫家和作品集納進來,為今後文化産業鏈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後來,在畫展的籌辦過程中發覺,要想將當代中國畫壇梳理一遍,工作量實在巨大。自去年同中國美協合作並成功舉辦了《第三屆全國中國畫大展》的基礎上,所做的工作得到中國美協的認同。2008年初,在中國美協的支援和批准下,決定共同舉辦一屆高規格的學術邀請展,並由中國美協中國畫藝術委員會介入邀請展的籌備工作,組建了強大的組委會和藝術委員會,使得畫展的籌備工作進展更加順利。

        林金疆介紹,邀請參展的近200位畫家,是從當今中國數萬畫家中挑選出來的,每人兩幅參展作品,也是優中選精,時代風貌和學術水準並重,都是難得的佳作。本次展覽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後,還將於2009年移師廈門展出,同時將出版大型畫集,並向作者頒發參展證書。

10000床棉被捐汶川災區

        中國美協中國畫藝術委員會秘書長、《2008•中國畫學術邀請展》藝委會秘書長孫克介紹,本次大展的籌備期間,憾逢512汶川大地震,舉國同悲之際,也牽動著藝術家們的心弦。雖然參加本次大展的很多畫家,都已經通過各種形式、各種渠道,向汶川災區捐錢、捐物、捐作品,但是參展藝術家們依然紛紛提出,是不是能以邀請展的名義,為災區人民再做點什麼?

        畫展組委會和參展藝術家們共同決定,從參展的畫家稿酬中,拿出一部分經費,向汶川地震災區的受災群眾捐獻1萬床棉被。考慮到災區各項設施尚不完備,所以棉被的品質,直接關係到災區人民能夠度過一個溫暖的冬天,大展組委會多方考察之後,最終選定了一家專門為部隊製作棉服的被服廠,承擔1萬床棉被的製作工作,棉被的品質,完全能夠得到保障。這批棉被,將通過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捐獻給汶川災區,目前各項手續已經基本齊備。棉被10床一包,不日即將啟程。

畫家踴躍參與

        《2008•中國畫學術邀請展》,要求每位參展畫家提供兩幅作品,一幅是畫家自己近年來的滿意之作,能夠代表畫家本人的藝術風格和水準;另一幅是近期創作的新作。這次大展,得到了當今畫壇知名畫家的廣泛響應,老一輩畫家中,90多歲高齡的白雪石、80多歲高齡的魏傳義、楊之光等老先生,都欣然參與,並拿出了自己的精彩畫作,並表示希望畫展能成功舉辦。

        中年實力派畫家中,劉大為、馮遠、龍瑞、李寶林等當今畫壇挑大梁的畫家,也都積極參與。還有大批近些年來在畫壇上逐漸樹立起個人風格的青年畫家如方政和、劉繼彪、鄭雅風等,也對這次學術邀請展的舉辦給與了極大的支援和熱情的響應。有如此眾多名家的參與,使得本次展覽是對改革開放30年來,高速發展的中國畫藝術的一次總結和梳理。

        今年是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成立15週年,15年來,在歷屆美協領導的指導和支援下,在潘絜茲、姚有多、郭怡孮等各位主任的努力下,中國畫藝委會在研討、展覽、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本次《2008•中國畫學術邀請展》,也是對中國畫藝委會15年來的工作作一次總結和慶祝。

包容國畫發展兩大方向

        當今的青年畫家中,中國畫的發展有兩大潮流:一是當代很多年輕畫家處於對西方文化的興趣,在創作之中加入西方的審美觀、西方文化元素符號和西方造型元素等等,産生了當代水墨、實驗水墨中的某些風格流派。當然,因為必須採用中國傳統的筆墨和宣紙創作,存在一定的藝術局限性。這類作品往往比較抽象,比較新穎,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作品大量運用變形手法,有些作品看起來比較怪異,和當今的民族主流審美觀有一定差距。

        另一類潮流,是當代很多年輕畫家,認識到傳統的博大精深和豐富內涵,開始回歸傳統,從古代繪畫中去尋找啟發和營養,借用到自己的創作中去。這類潮流,被學術界稱為“借古開今”。年輕畫家意識到回歸傳統的重要性,代表著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快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迅速提高,藝術家們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大大提升,這是好事。但是,也要注意到,“借古開今”不代表簡單的摹古、復古,如果照搬古畫,畫得和古畫一模一樣,還要當代畫家幹什麼?直接欣賞古畫就好。

        本次《2008•中國畫學術邀請展》,從學術的角度,集納了中國畫發展的這兩大潮流,不同風格的優秀作品,在展覽中都有所體現,讓社會各界在欣賞的同時進行品評,也讓畫家了解到各方面的意見,在今後的藝術創作中有所借鑒。

精品創作是大勢所趨

        本次展覽正值金融風暴席捲全球之際,世界經濟面臨嚴重衰退,廈門當代置業集團仍然堅持拿出大量經費舉辦規格如此之高的學術大展,代表了優秀民族企業對我國傳統文化發展的巨大關注和奉獻精神。近兩年國畫市場從泡沫氾濫到擠泡沫的發展歷程證明,只有優秀藝術家的精品畫作,在市場中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那些在經濟衰退之際仍然受到市場熱捧的畫作,無一不是具有很高學術內涵、畫家精心創作的精品。本次大展陳現的近400幅畫作,如果未來能夠進入市場流通,必然也會是收藏家們追逐的對象。

        孫克談到,前些年有些當代畫家的作品被市場炒得很高,甚至有些初出茅廬的青年畫家,進入市場不到一兩年,作品就被畫商炒到十萬、十幾萬元一幅。但是隨著市場的下滑,很多作品都回歸到了正常價格,這種現象也引起了畫家們的深思,很多畫家都認識到了出精品的重要性,借金融危機之際,沉下心來加強藝術修煉。相信經過這次市場調整,未來會有更的優秀藝術家和精品畫作浮出水面。

研討中國畫變革之路

        水墨畫必須變革,這是20世紀以來幾代藝術家的普遍共識,只是問題在於如何變革。縱觀近代直至現當代諸種水墨畫改革派,其核心問題是如何看待以文人畫為特質的中國傳統繪畫,是整合還是拋棄,是西化還是繼承。其主要的實驗方式是,如何在不喪失傳統趣味的同時融會現代的技法和觀念。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畫一直走在一條變革之路上,其中有的人乾脆利索的從內部,比如筆墨使用上進行徹底的變革,有的人則是在造型和技法上抽象化和觀念化。那些曾經引起美術界巨大爭議和反響的前輩畫家們,大多已經成為中國水墨畫歷史上被公認的流派。本次《2008•中國畫學術邀請展》,是30年來中國畫變革之路的一次全面回顧,近400幅佳作,展現了中國畫變革之路的方方面面,對今後的發展,也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筆墨是中國畫創造的重要問題,不論從工具、技巧的層面,還是風格、格調或美學的層面,中國畫最基礎的條件就是筆墨的使用。關於中國畫筆墨問題的紛爭連綿不斷,而且可以預期還會繼續下去,大概至少還要爭論幾十年。幾十年後,《2008•中國畫學術邀請展》在中國畫發展史上的學術地位,會越來越被重視。

中國畫面臨創新危機

        創新,是當代中國畫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當代中國畫不具備古代的人文環境、歷史環境、經濟條件和市場的氛圍,因為今天的人文環境是時尚性的、是速朽的、是快餐式的文化條件。現實環境使我們沒法潛心下來研究古人、研究傳統、研究筆墨。所以,當今的中國畫創作,缺失的是純粹的文氣,缺失對人與自然與繪畫藝術的本性的認識,以及缺失在有效的時間內熟練地掌握專業性的技巧。由於網際網路等高科技的便利,又融進了西方的繪畫元素,使中國畫在視覺上、在展覽形式上有了很大的拓展,尤其在尺幅上的不斷加大,從而增加了視覺效果;又由於資訊的變通,所以哪個人稍微有點“符號”,馬上就會被看到並會一哄而上地被效倣,使個體的符號性和個性相對消弭和消弱,最後徹底迷失自我。

        今天的繪畫創新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但是現在存在的問題,可能將來就是長處,誰也不敢斷言。比如當年黃賓虹,時人認為他存在問題,而今天恰恰是那個時代的符號,是人們追捧和學習的典範;當年齊白石被譏諷為很俗的東西,今天恰恰是親近民心、是文人畫的標誌;當年林風眠土不土洋不洋的作品,今天卻是一代宗師。所以,今天的所謂問題,可能只是疑問,不一定是真正的問題。問題是要用時間來檢驗的、回答的。《2008•中國畫學術邀請展》試圖從學術的角度,對中國畫在未來的創新,找到新的途徑和有效方法,也許不能完全解決目前國畫創作中出現的大量模倣、個性消弭等問題,但希望通過展示近400幅極富藝術個性和時代特徵的精品,給更多的當代畫家提供借鑒之處,並開闊收藏家們的視野。

《2008•全國中國畫學術邀請展》

主辦單位:中國美術家協會

承辦單位: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

廈門當代置業集團

廈門復文美術館

相關視頻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好友分享 添加收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