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設計

雕塑:城市環境藝術設計的元素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0-24 10:18:29 | 文章來源: 東方網

這些天,為期兩個月的“2012中國·上海靜安國際雕塑展”引來參觀者絡繹不絕。來自10個國家地區的18位藝術家所帶來的23組59件作品,風姿各異,爭奇鬥艷,讓參觀者一飽眼福,盡情享受了一回“藝術盛宴”。

其實,如今在繁華的上海街頭徜徉,雕塑比比皆是,甚至有些社區內也立有讓人賞心悅目的雕塑。上海大劇院畫廊總裁俞璟璐認為:“這幾年的上海公共雕塑藝術有了很大進步,如浦東世紀大道的大轉盤——''日晷''雕塑、浦西南京路上紀念''五卅運動''的大雕塑等都是屬於上海城市的公共藝術佳品”。城市雕塑猶如浦江兩岸靚麗的一道風景線,它的頻現大大地增加了上海的迷人景觀,也極大地豐富了城市居民的精神享受。

同時,雕塑美化城市所帶來的變遷也提升了一個城市的品位和形象。據近日發佈的由交大“國家形象與城市文化創新戰略研究基地”所做的《上海國際城市形象調查報告》顯示:國際人士普遍認可上海城市建設,對於亦古亦今、中西合璧的上海,近8成國際人士來滬後對上海的好感進一步提升。在國際人士眼裏,除“金融中心”的認知度最高外,“文化”是上海作為國際都市被認同的首要特徵;作為海派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城市的“環境藝術設計”得到國際人士的充分肯定,其中就有城市雕塑的作用和意義。

美國城市設計專家弗裏德里克*豪威認為:“設計合理、富有藝術性,城市所需的''氧氣''供給就順暢,城市機體就不會''患病'',因此,城市空間決定市民的生活品質,不僅是地理的自然屬性,還體現城市的精神風貌”。作為城市“環境藝術設計”的一個分支和元素,街頭、社區的公共雕塑對市民最為貼近,最為直感,也最有藝術感染力。那些佈局合理、形象優美、寓意豐富的公共雕塑,不僅充滿獨特的創意,更讓人感到身處鬧市裏的一份難得的恬靜與安寧,心靈瞬間得到了釋放。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美國城市環境設計理論家理查德*道伯爾斷言:“城市雕塑作為一種藝術,它比建築藝術更巨大,比規劃更廣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

生活在城市的人們似乎都有這麼一種自然而然的感受,即:在城市中,人既為經歷著歷史和發展感到無比榮耀和自豪,又被城市到處閃現的創意和視覺光芒所震撼和啟迪,因此,人往往被動感的城市所吸引和牽動。這種城市化帶給人們的精神生活的變化是毋庸置疑的。由此,“城雕熱”在全國不斷升溫,各地建設城市雕塑的數量之大、速度之快,在當今世界是罕見的。但是,在城市雕塑的推進過程中,品質問題凸顯,扭曲題材、形態醜陋的雕塑作品屢見不鮮。早在1986年,雕塑家吳少湘在《中國美術報》上刊文《雕塑——比中國畫還要危機的現狀》稱:“拙劣的城市雕塑將永遠破壞整個環境,而相當一批這類雕塑正在全國興起。”如今26年過去了,這類拙劣的雕塑似有增無減,它們霸佔著城市的空間,玷污著社會的視界,浪費著公共資源。無怪乎,8月12日,當媒體發佈烏魯木齊的“飛天”雕塑圖文微網志後,很快在網上引發熱議,大家紛紛感慨,整個雕塑“缺乏創意”、“太嚇人了”、“毀壞市容,很不協調”等。隨後,由搜狐發起的“2012年十大醜陋雕塑評選”活動引起社會極大關注。鄭州中原福塔的那組“流氓豬”雕塑暫獲網友投票數的首位,北大的“裸體猛男”、山西大同的“二B青年”、烏魯木齊的“飛天”、桂林的“扶老”等雕塑都上了候選榜單。從城市文化、視覺審美、公共空間的角度出發,評選出“與周邊環境和自然條件極不和諧”、“體態怪異、惡俗”、“盲目倣生、盲目崇洋”的拙劣雕塑,當能對凈化城市空間、美化城市環境起到一種助推的作用。

有識人士認為:“城市公共雕塑的建設過程實際上是城市管理者、雕塑家、開發商或企業家、城市公眾這四方面在城市公共空間的一種博弈。”此言在理!城市雕塑的美的打造確實需要這四者的共同努力,尤其是要接受城市公眾的審美檢驗。惟其如此,拙劣粗製的雕塑才能儘快退出城市空間,莫讓它成為一座美好城市的“牛皮癬”有礙觀瞻!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