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達利設計的“城市檔案文字墻”。
王文亮設計的“可可嘜家居美庭旗艦店”。
金獎得主王文亮。
2011“香港設計師協會環球設計大獎”3月6日晚在香港演藝學院舉行了隆重的頒獎典禮。在全場頒出的十幾個金獎中,中國內地設計師佔了兩個席位,而且均來自深圳,他們分別是張達利和王文亮。
其中,張達利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深圳館創作的“城市檔案文字墻”獲得空間展示全場金獎,並同時獲得日本評委黑川雅之的評委獎,此外他的團隊還擒下了一個銅獎和一個優秀獎。而王文亮的“可可嘜家居美庭旗艦店”作品摘得零售店面類的金獎,此外他還獲得兩銀三銅及一項評委獎。這兩位設計師成為該獎項的“大贏家”。
在文字中讀懂深圳
2010年上海世博會深圳館以“大芬麗莎的微笑”迎接全世界的觀眾,而在深圳館的一個角落裏,悄然藏著張達利設計的“城市檔案文字墻”。其實,當時這件作品所處的位置並不討巧——它位於一個大斜坡的上方,大斜坡投影著斑斕的光影,而人們需要從旁邊的樓梯拾級而上,才能在一個類似閣樓的地方看到它。然而只要你看到了它,就難以忘記:斑駁的文字仿佛從天而降,三十年的深圳紀事連綴成一幕天羅地網向你襲來,而當中閃現著若干以鮮艷顏色標注的語句,則將三十年的大事記突顯在你面前。
其實這件作品的構思源於2003年張達利參加平面設計在中國主題展“深圳設計·設計深圳”時的一件作品。當時他用木皮編織起來,再用絲網印刷一次次地將道德經印刷在上面,形成了文字的迷宮,以此表現“打破陳規”之意,這種獨特的藝術語言他用了近十年。
這種藝術語言後來在世博會深圳館中達到高潮——在《深圳記事》近200平方米的墻面上,有3/4是使用這種方式製作成。由於深圳館的文字墻空間面積不大,張達利決定通過設計文字形成視覺上的張力。他把文字用雙重宣紙在手工絲網版上多次重疊印刷,為此他還專門在八卦嶺租借了個工廠頂樓進行拼接作品。工序雖然極為複雜、繁瑣,並且修改重制次數多達十幾次,但張利達都是在現場親自指導完成。此次的作品可以説是既達到了國際化的水準,又不失傳統的內涵,是傳統工藝和當代表現手法碰撞後的結晶。
這件作品還被本次大賽的評委、日本設計大師黑山雅之評為“評委獎”,他評價説“複雜的幾何切割形狀,與自信而細緻的紋理圖像巧妙融合,建築風格相當大膽。展館展示遙遠的時空,與成千上萬的故事呼應、對話、迴響,融入遠處的裝飾圖案。展館主題是深圳市民延續的故事、記憶和夢想……展館以戲劇性的變型來反映這個城市的轉變,並巧妙地編成一個開放、具包容性的偉大空間”。
在“艙”中體驗睡眠
在設計界,王文亮是頗具聲名的新銳設計師,初始從事商業攝影、平面設計,繼爾轉向空間設計。近年來的王文亮更多地出現在室內設計的領域。2009年在iF中國設計大獎中,王文亮憑藉其對某廠房外立面改造及內部空間設計作品,一舉奪得室內設計類的唯一金獎。其後又先後奪得第十八屆、第十九屆亞太室內設計大獎的金獎與銀獎。
在此次香港設計師環球設計大獎中,王文亮憑“可可嘜家居美庭旗艦店”作品摘得零售店面類的金獎。他告訴記者,“可可嘜”是個純進口的家居品牌,以天然乳膠、棕麻為材質倡導源自自然,因而在賣場設計材質的選擇上盡可能體現産品的內涵,其店面實際是個關乎睡眠的體驗中心,因此他以“艙”為設計概念,來呈現溫馨、舒適的感覺。
平面設計師玩起空間遊戲
眾所週知張達利是以平面設計出身的設計師,但他這次獲獎的幾件作品,都是空間設計。在面對同一個空間,平面設計師與室內設計師的想法會有什麼區別?“平面設計師在玩空間設計時有更大的優勢,因為一切設計的基礎來源於平面設計。平面設計師會把一些細節帶入到空間設計中,他們注重圖形語言和細節語言。”張達利告訴記者。而與平面設計師相比,室內設計師可能更側重於空間感和視覺效果。
張達利是在2002年前後開始涉足空間設計這一領域,他在空間設計中一直堅持要把平面語言融合到其中,其代表作有“新茗堂”、“香舍會”等等。這些作品都拋開了傳統的設計理念,採用各式各樣的新型材料讓人有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大到外墻、格局,小到屏風、窗戶、吊燈都能體現到設計師的用心。比如,他會用雙重玻璃夾著宣紙,形成若隱若現的屏風;在隨處可見的廢棄電路板刷上漆,不規則地碼在墻上,做成了裝飾墻面……作品完成後還有不少的室內設計師前往參觀,驚嘆道“原來空間設計還能這樣玩!”而張達利認為這些都要歸功於平面設計的“童子功”,因為平面設計在設計領域上走的比較前,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所以運用到空間設計中則會有新的發現。
但王文亮對此卻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平面設計師的專業背景未必是優勢,反而是一種劣勢,他們在面對空間時呈現的視覺的平面化,在縱深空間、體量方式的表達上難以轉換。
相關連結
“香港設計師協會環球設計大獎”前身是“香港設計師協會獎”,自1975年創辦,經過36年的發展,已成為現今亞洲地區最重要的設計大獎之一。今年“香港設計師協會設計獎”改名為“香港設計師協會環球設計大獎”並接受亞太區以外國家的參賽作品。今年的賽事評審團由十四位國際設計大師組成,共吸引超過兩千多份來自世界各地四十個不同地區的參賽作品,設計項目涵蓋平面、産品、空間和新媒體設計,規模空前盛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