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中國風的流行,中國概念大熱。中國元素成為很多設計師靈感的來源。這一切能否成為中國設計的機會?1964年東京奧運會後,一批日本設計師在世界崛起,伴隨著日本製造業邁向國際品牌的産業升級。中國設計如今能否承擔起中國製造産業升級中的品牌重任?元素、理念、哲學如何能轉化成産品和品牌力量?
便宜一點、小一點、環保一點、或是精緻一點……設計師和企業經常討論這樣的話題。甚至有人提出“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升級之路上。在這一切中,中國設計是最重要的支撐。
那麼,中國設計能否成為一種新的思潮?
中國設計離不開好的組織結構
為什麼中國沒有産生一流的設計師?其實從上世紀60年代到現在,日本各行業的設計師成長了很多。很重要的一點是信心。沒有信心源於商業對設計還沒有太多關注,這會影響對産品競爭力的貢獻。
聯想的産品自己設計,其産品影響力會奠定設計師的地位;而品牌也會因設計而增值。聯想集團副總裁姚映佳認為,中國的設計成長比較有三個很重要的東西,陽光、土壤、水和空氣。陽光就是企業家支援、重視。土壤,就是企業組織。聯想創新設計中心有十幾個不同的專業,除了産品設計和平面設計外,還有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的工作人員,這些人組合在一起會形成一個很有意思的體驗。而如果想讓設計組織有更好的産出,企業就要有一個好的組織架構。水和空氣是指成熟的市場和消費的觀念。
如果以上條件具備,中國的設計和中國設計師的高潮就為期不遠了。
以南韓LG集團為例,LG集團的會長具本茂親自過問設計,取得成果的速度自然會加快。LG為設計提供了相當大的資金支援,一年用於設計管理的費用高達1000億韓元(約9643萬美元)。
聯想在與IBM融合的過程中,設計力量進一步提高。而成功設計奧運火炬也奠定了姚所在團隊在聯想公司中的地位。
通過設計給製造業帶來新的生命力
香港設計中心的董事會主席劉小康先生更願意談起上世紀60年代的日本。日本在舉辦奧運會的時候,特別起用了一批全國最好的設計師。從60年代到現在,這些設計師開始涉足不同的産品,許多成為了國際大師,並領導整個日本設計的發展。比如我們熟悉的三宅一生。
“日本的經歷跟中國的經歷有點類似,它曾經也是世界的一個製造工廠,但是到六七十年代以後,日本和德國有一個設計革命,通過這個設計的帶動,由製造變成了一個有品牌的國家。前一個階段通過産品的量,後一個階段通過産品的設計理念和提升産品的附加值,以此來增加企業産品的競爭能力,這是一個前車之鑒。德國也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劉小康覺得對中國來説這是一個機會,特別像現在很多製造業,在金融不景氣的時候,設計的力量就會體現出來。比如産品的新設計理念、新功能、新造型。
而我國對工業産品、造型設計等專業設置比較少,大部分做工業設計的都不懂工業,不懂産品,藝術類人才去做設計師的居多;而北歐從建築設計到産品設計的從業者專業背景就是産品設計。産品的概念、形態和産品的品質做得好,競爭力自然會增強。
深圳華空間設計機構在為愛動數位體驗館做店面設計的時候,所設計作品都建立在資訊、市場、分析和定位的整體模式上,遵循國際化的新穎理念,堅持市場的投資與回報。通過優秀的店面設計,給“數位體驗館”這一新興的概念帶來良好的品牌效應,增強了品牌競爭力。
中國設計在哲學方面有待加強
簡約主義的設計哲學是“少就是多”,是一種理念。1964年日本奧運會之後,透過日本VI和CI形象推廣,日本在上世紀70年代才真正走向歐洲一線。當然這背後有日本政府的推動。
為什麼三宅一生那時候能走向世界呢?科寶博洛尼家居裝飾集團首席執行官蔡明認為是設計的哲學作用。歐洲認為禪是日本的,而中國其實並不缺乏這種設計,南宋賈似道家裏很窮,他用石子和沙子做枯的山水,形成了整體的連貫性設計。
蔡明認為哲學是中國設計走向世界的關鍵點。蔡曾在天涯社區的國學宗教泡了一年,當時是想了解三宅一生。“禪為什麼是日本的?”蔡明想研究禪是怎麼來的,發現魏晉南北朝是一個三教合一的重要年代,佛家和道家經過了辯論,逐漸變化,經歷了去印度化和中國化的過程後,只留下禪宗一直在中國。
蔡明認為只有表達中國人的狀態和內心,而不是僅僅抽取符號才能搭建世界品牌。“當中國的國家力量、國家形象以文化的形式出現,表達真正的內心,讓別人真正從內心敬佩你的時候,隨之跟上我們的産品,我們的生活方式才能夠進入主流文化,才能被世界接受。”
一步一步的品牌策略,實際上是對中國文化、哲學和成為世界級品牌可能性的一個理解和實踐。
這些年雖然中國有了文化自信,但很難突然蹦出來一個獨特的設計。“我認為這是中國文藝復興的起始點。當文藝復興起始,文化自信在上升,再出現文化引領的時候,中國才有可能真正出現世界級品牌。” 蔡明期待中國設計的高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