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設計

談産品設計中的責任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2-20 16:15:46 | 文章來源: 333cn.com
     作為2011清華碩士班的一名學員,上了張夫也老師的課,不但讓我在設計史有了更系統的認識,更讓我結合自己的工業設計實踐經驗而感觸頗多。

從“藝術與手工藝運動”到“後現代主義設計”,歷歷展現了工業設計的發展歷程,這其中也展現了每個時代的設計者對工業設計的思考。其中有強調裝飾的、有強調功能的、有強調形式的,其中有強調商業的、有強調人文關懷的等等。在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當今,工業設計在商業方面起到了卓越的成就,但同時也正因為市場因素的偏重發展,工業設計的作用具有明顯的偏重,並導致了工業設計責任方面的部分缺失。我作為工業設計從業人員,在做設計的過程中是否有些反思,反思工業設計除了作為經濟發展的工具,是否能多關注工業設計的社會責任感。可喜的是,目前工業設計界逐漸認識到工業設計的畸形發展,有人在呼喚綠色設計、可持續性設計。那麼如何去做呢?以下簡單談一下我對設計中的責任方面的認識,希望大家來共同討論。

以消費者為核心的設計,我們曲解了

石振宇老師説‘設計就是創造簡單、樸素的生活方式’。什麼是樸素的生活方式?反觀我們的設計,都打著以人為本的旗號,美曰‘滿足消費者需求’,出現了很多過度滿足消費者需求的設計(個人觀點特別是懶人設計)。産品設計如果是只抱著迎合消費者、取悅消費者,從長遠來説是對消費者不利的,會讓消費者失去一些美好的體驗或者是習慣。也反映設計的角度缺失,偏離了工業設計的社會責任。

過度設計,浪費資源

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中國去德國的考察團,餐廳服務員重地對剩滿桌餐的中國考察團説:“需要吃多少,就點多少!錢是你自己的,但資源是全社會的,世界上有很多人還缺少資源,你們不能夠也沒有理由浪費!”】。過度的設計,會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也會讓消費者無所適從。設計中的二八原則,大部分社會資源偏向高收入群體,針對這部分人的産品嚴重過剩。這就算為什麼近年的國際大獎評比慢慢的也關注到弱勢群體,比如一些落後國家像非洲、關注殘疾人士。

為什麼國外消費者使用的産品更新得慢,比如國外本國的手機、家用電器等,都是多年才更新。反觀國內,各種産品平凡更新,且又不見得更新了什麼?這新更新有必要嗎?難道只是吸引眼球嗎?比如國內的電磁爐,總在不停的變換花紋;國內的手機。不變應萬變,也許也是合適設計(不過度設計)的哲理吧。

提升産品綜合競爭力,而不只是外觀

設計中常常談到産品的功能與形式統一,然而市場競爭中的産品(個人觀點特別是中國)卻更偏重於産品的形式。原因不止是關注形式能快速産生經濟效益,産生過多的設計造成資源的浪費,也是商家不願意花精力在技術方面下功夫;更是設計的缺失,我們可以發現,很多設計的出發點是單單的從形式出發,並沒有從問題出發,去實質性的解決問題。如果産品設計能從需求、從問題出發,就能夠帶動技術的升級與變革,從長遠利益來説,這樣做不但讓消費者真正受益,同事也能讓産品更具有競爭力。

形式與功能:我們可以發現,行業市場的生命週期中的不同階段,對産品的形式與功能的關注點不同的。一般情況下,當産品進入成熟期(技術成熟),産品的競爭力才會從核心技術的競爭轉移到産品形式(外觀)中來。但實際情況是,在某行業市場生命週期的導入階段、發展階段的適合,是需要大家共同去完善技術讓技術成熟起來;然而在這個階段並未成熟的情況下,市場讓産品過早的進入外觀競爭階段,為何?這也導致改行業發展不起來或者是曲折的,因為大家想佔領市場而不願意花多一點精力去完善産品的功能與技術,外觀成本低又快速從而形成對消費者的欺騙,極端的還會對消費者使用造成傷害比如電壓力鍋行業的不安全乃至爆炸問題。做企業、做産品設計應該具有社會責任感,一個沒有社會責任感的設計是可恥。(形式與功能在下圖2中有些許描述)

結語:心存感激,責任於心

設計應該是全方位的,不能因為市場的因素讓産品設計過多失去重心,到一定階段我們需要審視,設計需要責任。(個人觀點,希望能與你一起探討。)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