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設計

中文字體設計淺析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1-25 11:01:14 | 文章來源: 方正字庫

方法與趨勢—中文字體設計淺析

中國漢字擁有約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字體的形成也經歷了漫長的發展與演變。字體設計是平面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完美的構成方式——用最簡單的元素表現最豐富的效果,同時兼具功能性及內涵。自德國包豪斯設計構成理論引入中國以來,隨著活字印刷和鐳射排版技術的發展,中文字體經歷並承擔了重要的歷史角色。

一. 方法與傳承

漢字的基本筆畫包括點、橫、豎、撇、捺、折、勾、提八種(即永字八法),字體設計師的任務就是在此基礎上生發出千變萬化的形態。字體設計主要包括兩部分,第一是筆形,就像人的相貌,是人與人、字與字之間最鮮明的外部特徵。第二是結構,就像人的骨骼,決定字體的整體印象。有了這兩部分,一款字體足以特徵鮮明。同時,兩者可以相互發生作用。將同一套筆形納入不同的結構,可以生成另一款不同風格的字體;反之在同一結構中套入不同的筆形,也會得到另一款新字。作為字體的相貌,筆形具有更高的辨識度,往往更為重要。

正如現代設計搖籃——包豪斯理論倡導的設計的功能化、理性化,作為字體設計師需要弄清兩件事,一是設計思路從哪來,二是要將設計應用到哪去。字體設計不同於書法,應強調實用性、商業性,掌握方法很重要。目的市場要優先考慮,切入點很重要,不能僅憑興趣左右。善於觀察市場,時刻對應用領域保持敏銳的觸角,才能行之有效地將設計與市場接軌。有針對性的設計能夠目標明確、思路清晰,提高工作效率。第二步要尋找相應的素材與來源,任何靈感都不是憑空的假想,那是站不住腳的,一定有相關視覺經驗作為積澱,也有規律與方法可以借鑒和遵循。從平面構成角度,大部分廣告字體都是將具象事物或抽象圖形歸納應用在設計中,如剪紙體、胖娃體等。字體設計要把握沿襲與創新之間的度,站在巨人肩膀上進步一點就是質的提高,而憑空漫無目的的創造只能是亂跳,永遠夠不到巨人的肩膀。這就是一種傳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宋、倣、黑、楷能夠不斷拓展出新的字體品種,就在於長期積累過程中彼此促進融合,産生了如蘭亭黑、雅宋、博雅宋、北魏楷書等優秀字體。無論中文還是西文,無論書法還是美術字,提取他們的優點為我所用,通過個人審美理解改良發展,令其煥發新的神采。好的東西不應被歲月所塵封,藝術也不應被國別所局限。當下人們的審美需要是多元的,常見的復古風長盛不衰就是這個道理。當然傳承與借鑒必須是經過個人提純改造後的産物,是符合新時代設計思想與流行趨勢的。

相對於標誌字體的設計靈活性,成千上萬字的字庫對設計尺度的要求更為嚴格,如何遵循簡潔統一的規律演化出豐富和諧而又特徵鮮明的風格,是一套成熟字體必須經歷的過程。字庫區別於平面設計,從靈感閃現到理念成型之後是漫長而繁複的製作週期。設計師制訂規範並帶領團隊往往歷經數月甚至一年完成整套字庫,需要兼具創造力與踏實苦幹的耐力,是一項艱辛而富於挑戰性的工作。我從設計第一款字庫一直在摸索經驗,雖無捷徑可言,但可以嘗試不同的途徑或切入點,下面結合實踐總結幾種典型的設計方法。

1. 書法碑帖

中國書法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有極其深厚的群眾基礎與開發資源。書法是中國字體演變的本源,所謂“楷模”,即楷書是宋体及倣宋等後世印刷字體的模本與來源。碑帖或古籍是取自歷代書家獨具風貌的字體,要將其做成字庫,一種方法是由書家書寫,將手稿掃描進電腦擬合而成,如:舒體。或複製原帖的筆形部件,遵循其結構盡可能原汁原味地還原,目的是真實再現字體的歷史感,如:聚珍倣宋等。另一種方法則是汲取原書體的風格加以改良,創造出嶄新的字體樣式,屬於二度創作。

我設計的“懸針篆變”取法第三種,源於宋拓三國吳刻《天發神讖碑》。其書以秦隸之方,參周籀之圓,起筆方硬,有隸書筆意,下垂如懸針,同時保持篆書上緊下松的結構。尖氣構成此碑獨特的風貌,故稱為“懸針篆氣”,加之有鋒棱、似飄帶,又稱“韭葉篆”。若篆若隸、方圓並用,將兩者有機融合,打破了對篆書固有的定義,懸針篆變的設計靈感即緣於此。取其起筆方硬而收筆尖銳、結體上密下疏的特點,字型修長,有如鋼針下懸。篆書繁複難讀,做成簡體字必須有大幅度的改造,不能只沿用原碑風格,難度較大。定位為篆書變體,意在保留篆書韻味,如懸垂、對稱及規律性,並將隸書與楷書筆畫特徵熔于一爐,實為三種書體的統一,創造出一種新的體式。同時增強“韭葉篆”的特點,將原碑文的剛猛風格做了纖秀柔美化的改進。將傳統書法與現代形式語匯融合,追求飄逸柔美、開張疏朗、雍容大氣的藝術美感,復古卻易讀。特徵較為鮮明,適用於古典或玄幻風格的廣告、書刊、影視及電子遊戲等用字。書法字庫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需要統一製作團隊的整體水準,難度可想而知。設計師承受高強度的審核及查改的工作壓力,同時團隊成員不斷地付出努力與進步,整套字庫才得以最終完成。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