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設計
|
Dieter Rams 迪特·拉姆斯現代設計原則 |
|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0-25 09:31:44
| 文章來源: 視覺同盟
|
|
“拉姆斯式”産品
迪特·拉姆斯1932年出生於德國威斯巴登。改學建築之前他在這裡學了木匠。1953年畢業之後,拉姆斯在一家叫Otto Apel’s 的建築事務所工作。在這之後的1955年他才受聘于博朗。拉姆斯説他進博朗完全是機緣巧合。但是他確實是在正確的時間去了正確的地方。對於拉姆斯而言,加入博朗更像是加入一個由幾個志趣相投的年輕人組織的團隊。加入博朗不久,拉姆斯就成為了公司計劃的核心,年輕的老闆Erwin和Artur Braun非常信任他。在先鋒設計師Wilhelm Wagenfeld(包豪斯),Fritz Eichler 和Hans Gugelot(烏爾姆學院)的影響下,他們徹底重組了這個在1921年由父輩創立的公司。 接下來整整一年時間,拉姆斯一直跟Hans Gugelot合作設計一款新型的收錄機。這就是著名的Phonosuper SK4。這臺收錄機因為有著透明頂蓋和白色的金屬外殼,而被稱作“雪白的匣子”。SK4具有革命性的創新設計。她跟當時任何家用電器都不一樣——不僅僅因為敦實的比例——而是因為布爾喬亞們鍾愛的家用電器被如此巧妙的安放在一個像傢具一樣的盒子裏。這在當時無疑是非常時髦的設計。SK4隻是拉姆斯和博朗40年合作的開始。1961年,29歲的拉姆斯成為博朗設計部門的負責人。他帶領著他的團隊成員承擔了幾乎所有跟設計相關的事務,包括産品設計到平面設計,甚至新技術開發。而各種國際設計獎項也都紛至遝來。拉姆斯的職業生涯中很少設計除博朗以外的産品。但是,跟Niels Vitsae的合作是個例外。這家德國傢具品牌從而開發出了“拉姆斯式”的産品——遠離時尚;設計精良;品質優秀;堪稱經典。 1960年,拉姆斯為Vitsae設計了模組化的606傢具系統。這套系統延續了一系列模組化傢具的設計理念。作為一套傢具系統,拉姆斯幾乎盡他所能將其做到了完美。這套系統從發佈開始一直生産銷售至今。上世紀60年代購買這套系統的客戶到現在仍然可以添加或者更換其中的組件,像書桌,茶几,書櫃都可以完美搭配。 Naoto Fukasawa 和 Jasper Morrison 這兩位當紅的設計大師可以説都深受拉姆斯的影響。另外還有蘋果的設計總監Jonathan Ive打造的iPod iBook也折射出了拉姆斯的設計哲學——“更少但是更好的設計”。為了向大師致敬,Jonathan 甚至把iPhone的計算器界面直接設計成了拉姆斯1987年設計的ET44攜帶型計算器的模樣。2006年東京的“Super Normal”設計展上,Fucasawa 和 Morrison從推廣優良設計的角度出發,展出和介紹了拉姆斯的606傢具系統。拉姆斯的許多設計,比如LE1揚聲器,T2台燈和T3便攜收音機都被紐約MoMA博物館永久收藏。
道德的設計,耐久的設計
“耐久設計”這個概念數年前就出現了。拉姆斯自始至終都堅持把這一概念貫穿到他所有的設計中去。他提倡設計要去除日益增長的所謂“視覺污染”和“膚淺的垃圾文化”。Vitsoe的總監Mark Adams也支援拉姆斯“耐久設計”的設計哲學。他也堅決反對不合理的低劣設計所帶來的污染和浪費:“半個世紀以來,我們越來越認識到:我們必須認識到用少而耐久的物品可以過更理想的生活。” 優秀的設計一定是道德的設計,優秀的設計也一定是耐久的設計,然而優秀的設計也需要好的策略來支援。拉姆斯認為:只有具備以下條件才能通過設計創造出品質優秀的産品——跟製造商和用戶保持良好的溝通與合作;設計能被大多數的民眾所接受和理解。“産品文化的危機迫使我們不得不接受新的設計價值觀:設計的價值必須由其在市場的表現來評價。” 建立起20世紀工業設計標準的拉姆斯本該急流勇退安享晚年,但是他現在仍然在為他的理想而忙碌。拉姆斯在Kronberg的家裏幾乎所有的東西都是自己親自設計的。他解釋道:“我只能跟我自己設計的東西一起生活。”現在拉姆斯很少在家裏工作,而是一直奔波於世界各地辦展覽,向公眾展示他的設計和理念。最近在莫斯科的Kuskovo Palace博物館就有他的個人作品展。拉姆斯非常喜歡日本傳統美學。其中Wabi-Sabi跟他自己的理想——“詩意的簡約”非常接近。他自己的花園採用日本式的線條;而且他稱2005年在日本Kyoto的Kenninji Zen 個展是他“個人職業生涯的閃光點”。
|
|
|
|
|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