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設計

綠色設計:舒適生活與資源消耗的平衡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9-16 14:43:17 | 文章來源: 第一財經日報

  過去幾十年,從簡單走向繁複,又再度回歸簡約、後現代甚至解構主義……設計風格上的花樣翻新似乎已經走上盡頭。工業設計師們已經不再滿足於僅僅追求形式上的創新,而是開始致力於從深層次上探索設計與我們所處這個世界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係。

  這方面的一個創始性人物是美國設計理論家維克多·巴巴納克(VictorPapanek),在他名為《為真實世界而設計》的著作中,維克多號召設計師們將目光從眼前“美學表現”和“顧客滿意”等狹義的設計語言轉机開,投向更為廣闊的社會及倫理價值。他終其一生倡導的“有限資源論”為後來掀起的“綠色設計運動”提供了理論基礎。

  維克多認為,設計的最大作用並不是創造商業價值,也不是在包裝及風格方面的競爭,而是一種適當的社會變革過程中的元素。他強調,設計應認真考慮有限的地球資源的使用問題,併為保護地球的環境服務。上世 紀70年代“能源危機”爆發,維克多的“有限資源論”得到了普遍的認同。

  在維克多的影響下,許多設計師開始重新思考工業設計的職責與作用,並最終在20世紀80年代末興起了一股“綠色設計”的國際設計潮流。設計産品的“環境屬性”被史無前例地提高到了一個重要地位。

  綠色設計又稱生態設計,其核心就是“3R”,即Reduce(節能)、Recycle(回收)以及Reuse(再利用)。打個比方説,新力“odo”系列産品,就是以手動發電為基本思路的一系列概念設計,而且各個模組主要通過天然橡膠材料來黏結在一起,儘量不使用螺絲,幫助節約各種原料和電能。同時,這個系列産品的許多材質都採用植物原料塑膠或可再生塑膠,實現了回收和再利用的思路。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綠色設計産品。

  目前常説的有兩種環保設計方式,一是被動環保,節電、節材料;二是主動環保,是在設計之初就將以上的訴求加入進去。真正的綠色設計更偏重於後者,不僅是最後生産出來的産品在使用時要能夠儘量減少對環境的影響,而且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産品的整個生命週期,都要符合特定的環境保護要求,做到對人類生存無害或危害極小,資源利用率高,且能源消耗最低的産品設計。

  實際上,時代發展至今,現代産品設計如果僅注重産品的功能性和審美性,而完全忽視節能與環保,已經難以躋身優秀作品之列。而近年出現的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綠色設計産品,也都紛紛代表了綠色設計未來進一步發展的趨勢。

  第一,盡可能使用天然的材料,以“未經加工”形式在傢具産品、建築材料和織物中得到運用。直接使用天然材料在産品中的設計不但節省了能源,而且縮短了生産環節,提高了生産效率。類似的綠色設計實際上數不勝數,比如用紙做的沙發和辦公桌,用樹葉做的燈罩以及網球做的長椅等等。不過個中翹楚可以算得上是土耳其的One & Ortakoy建築群。這個多功能建築群在使用天然材料上可謂竭盡所能。起伏的屋頂以綠草和鮮花覆蓋,與所在山區融為一體。建築的正面則使用天然石頭打造,整體建築群均保持“原生態”處理。也因此而被《時代週刊》評為2011年最佳綠色建築設計之一。

  第二,強調使用材料的經濟性,尤其是摒棄無用功能和純裝飾的樣式,以節省不必要的物質和材料。在簡約主義大行其道的今天,如果一款産品還充斥著累贅而無用的裝飾,無論從美學還是環保的角度估計都會令公眾接受度大大降低。

  在這方面,奪得2011年倫敦設計博物館設計大獎的一張樹枝椅算得上是個中楷模。由Industrial Facility設計的Branca椅(義大利文樹枝的意思),模倣樹枝自然的生長形態,非常輕巧。而且,只要看一眼這張椅子就能立刻體會到其對木材的節約:沒有了傳統椅子的靠背,僅僅靠椅子的線條設計來維持穩定感和舒適感。無與倫比的簡約,這也許是Branca椅能夠從向來高手如雲的倫敦設計博物館設計大賽中脫穎而出,獲取評委青睞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多種用途的産品設計,有的時候這種産品還能夠升級更新,通過盡可能少地使用其他材料來更新換代,以便達到實用且節能的目的。多功能産品也是時下頗受歡迎的一類設計。比如今年入圍美國IDEA設計獎的一款磁性吸力組合刀架,就是以堅硬耐久的竹子作為原材料,利用磁鐵的吸附性將若干塊竹板吸在一起,使每塊板都可以很容易地拆裝,還可以拼成砧板使用,達到一物多用的效果。

  此外,一些手機廠商推出的各種不同花色的手機背蓋,也旨在方便用戶能夠以較少的材料來更新換代,滿足使用的樂趣。實際上,盡可能減少需要替換的東西,已經成為人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一個清晰需求了。

  當然,“綠色設計”並非為了實現環保目的而全盤推翻功能和美學性,更非為刻意實現“綠色”而反倒付出更高的技術成本和能源消耗。當“綠色設計”漸漸融入主流産品的設計時,設計師所面對的早已經不只是少數的“綠色狂熱分子”,而是廣大的普通消費者。如果不能迎合大眾的實際功能和審美需求,在産品本身都無法得到廣泛應用的情況下,更奢談“綠色”的價值體現。

  此外,雖然已經蓬勃興起,但是很多綠色設計在一定程度上還處於試驗性質,因為要達到舒適生活與資源消耗的平衡以及短期經濟利益與長期環保目標的平衡本身就並非易事。除了企業和設計師的努力,也需要消費者有自覺的環保意識以及整個社會機制的支援。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