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要承認,有些東西根或許同源,運用手法上的技巧與功力卻非短期內可以追趕的。
原研哉的名字很中國,原研“哉”!很像是感慨。他的無印良品,他的《設計中的設計》,他的清酒瓶,都那麼的清淡自然,又後味十足。
上月在北京有個他的展覽,沒有很富衝擊力的建築感,像他以往的文章,清淡如水。展品中原研哉幫世博會做的冊子,豎版的日文,配著精緻的日本圖案,在另外兩國語言中顯得自成主角。古樸的米袋,簡約大氣,最終給人以貴重的感覺。還有那素色標簽印著“無冇有”的清水玻璃瓶,通體透著種玄味。一旁的掛曆用唐風後的日本技法畫中國的花鳥魚蟲……他的東西,總是在看似平淡中巧妙地保存了古意。冊子、紙袋甚至膠紙,都含著民族特色,含蓄得幾近張揚。無印良品的白瓷碗能放在國寶級的同仁齋裏,在我看來正是原研哉設計的古意內涵的體現,簡樸而不簡單。
辜鴻銘曾説,真正的中國在日本。説的估計是中國的傳統和文化。客觀地看中華傳統文化,衰于宋敗于元毀於清後,再加個西學漸進,便漸漸被埋進塵埃了。我一向自認為非狹隘的民族主義者,但看到原研哉的東西時,無論是迎著光的風情還是充滿細節的考究陰影,都會讓我聯想到中國的器物。比如世博會冊子所用的“明朝體”,就是源於中國而被日本簡化修飾的字體。然而畢竟要承認,有些東西根或許同源,運用手法上的技巧與功力卻並非短期內可以追趕的。
對設計內在的東西,也許是日本國情的關係,把握得更為純粹。就如同原研哉的文章,沒成語沒典故,少華麗辭藻,基本上大多數看過他的書的人都説感動。如何思考民族主義及對它採取何種實踐態度,原研哉以及他的作品給予了我們很好的借鑒思路。
展覽場地基本上是大幅照片及大幅文字。有些裝置,比如水的,由簡單的瓶子流出,經過幕布,再由水的物理天性勾勒出點點水銀狀的流動圖畫,最終匯總,經過細長的透明管道流入簡單的水瓶中,天道般的迴圈。他的照片也有水一般的感覺,再配合簡單的宋体,規矩的排版,雪白的墻體。正如原研哉自己形容的——不是“這樣才好”、“就這樣好”,而是“這樣就好”。
原研哉的一句話很多人贊同:“設計不是一種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質的感覺能力和洞察能力”。也許在他看來設計就是生活的態度,對人自身的反思,是對生活進行更細緻的整理及更趨完美的一種排列。類似序的文字中寫道:他從事的並非“物”的設計,而是“事”的設計。將做事的個人或集體的熱情轉化為印象,並將其滲透進人們心中,這就是“事”的設計。這是整個展覽點題的話語,是原研哉的設計成功的秘訣,也是我們可以借鑒的精髓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