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設計

“新”時代的“慢”設計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7-29 10:16:30 | 文章來源: 旁觀者

  三、“慢設計”是審慎的選擇

  經濟的高速發展為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永不安寧的建築開發、電視廣告中不斷的新品牌輪流轟炸、各式風格餐廳造成的一個個口味流行都是快速發展的最好例證。生活快的不可思議,我們習慣了變化,並在快速裹挾下活著,但那不是“如何生活”的答案,在快速的變化中我們並沒有形成與之適應的審美意識和生活方式,沒有恒定的生活方式無助於我們建立成熟的價值觀。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首先在歐洲開始倡導的“慢生活”概念為我們提醒了體驗生活的方式,由此發展出了“慢食”、“慢讀寫”、“慢愛”、“慢社交”等等表現形式以各個角度體現“慢”的態度。“慢生活”概念提醒生活在高速發展時代的人們,慢下來關注心靈、環境、傳統,掌握自己的生活節奏,掌握自己的品位,以慢速度深層體驗生活與世界,懂得欣賞與理解,體察失落的人文關懷,“慢生活”不僅僅是一項生活態度的選擇,更成為人類關注自身發展的重要題目。

  “慢設計”成為“慢生活”概念在設計創造中的貫徹體現。“慢生活”理念引領設計師重新思考創造的意義,思考設計與當下的人、環境和事物的關係,將焦點放在未來和過去之間,因此“慢設計”並非應景之選,而首先需要對“日常生活”的誠實尊重和深刻反省,超然于浮華表像的無意識設計重復,取代快生活飄忽不定的匆忙而讓心靈平實落地。“慢設計”反“快”而不反動,更不是創造的退步,“慢”的耐心與定力,正如水的自然凈化,經過緩慢的層層滲透過濾,得到純凈實在的結果。

  慢設計”往往以“低”科技的面貌出現,不被時髦科技左右,簡單、清晰、而沒有虛飾,直接率真的與人溝通。這要求設計師細細的品位和察覺,通過設計絲絲入扣的傳遞出去,這樣的設計也是革新和創造,但絕不割斷我們的生活體驗,與我們自身體驗的契合成為一種會心的溝通,是與不遠的過去和願景溝通,溫暖而耐人尋味,在這個溝通過程中,科技與設計只是默默的參與其中,而絕非創造的主角。靈感是來自“曾經”、“熟悉”、“似曾相識”和“約定俗成”,不是“不明物體”、“虛幻”、“未知”,更不是來自於“古時候”和被概念化了的傳統,以溫柔的懷舊代替強迫性的傳統並非忘本,而是一種自信,要相信久遠的歷史已在我們血脈裏積累了雄厚的資源和精神的烙印,但過分強調傳統的設計成為傳統文明表面上的歌頌,而缺乏與現代人溝通的默契。因此,“慢”是照見當下,簡單實用但充滿智慧與靈氣,與每日的生活相關並與人親近,這種久違了的通過設計表達的親近就是生活感受的高價值體現。

  我們對極簡風格的親近還有更深層次的原由,那就是東方哲學的內省精神,拋開文字、符號、形狀等等強迫性的規定,當規定性越小,想像空間就越大,也就是老子所説的“少則多,多則感”。

  “慢”也是一種解放。未經覺察的設計觀往往是一些條框和套路構成的所謂經驗,更為不樂觀的是,新手們也在嚮往如何快速模倣這些套路和經驗以便立足。這樣的經驗只是一種條件反射,工作越繁重,成就感越來越缺乏。“慢=設計”成為一種釋放渠道,放棄追逐潮流,放棄既成概念,突破材質和形制的常規,找到自我的表達方式。“慢”的真義是冷靜的找到自己的生活節奏,率直表達,隨性而不苛求完美,由心而發和自然流露,這樣的創作也必將傳遞淡而久遠的趣味。

  “慢”是—種責任,“慢設計” 倡導更少,但更好的理念。我們的週遭幾乎成為完全的人工世界,即便家養的動物都已被養育者“設計”過,任何設計的生産都以消耗自然資源為代價,而違背“物盡其用”與“備物致用”的設計造成的浪費與環境破壞愈演愈烈。“慢” 設計賦予好産品的概念將是兼具“美”和“使用”價值的設計,並爭取盡可能長的與人相處。“慢”是謹慎而負責的對待創造,拒絕華而不實的表像吸引,減少物理和視覺上的污染。設計師與生産者需要為文化與社會負責,這也正在形成最核心的競爭力。因此,“慢”是對事物的“本”與“末”的再認識,在嘈雜的設計世界裏,原本設計中最基本、最切實的目標甚至往往被忽視,取代的是對於情感、喜好、藝術、吸引力等等附加價值的過分追求,經久耐用甚或成為獲取利益的阻礙。“慢”設計所強調的性能良好、經久耐用並不與情感、審美相抵觸,恰恰是更加深層次的賦予其謙恭、隨和、自然和均衡的氣質。

  或許設計的發展將使其參與者一次次的遇到對設計的意義的思考,設計創造投射出我們對自己和世界的認識,創造活動試圖賦予生活某種意義,同時又構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不同於藝術領域中人的表達,設計對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塑造有著重要的責任,如果要回答“生活如何是好?”,在運用設計的能力的同時,對世界和人類充滿愛意的放慢速度,將“慢”作為一種態度和方法,審慎而負責的創造,將是今天設計的美德。

   上一頁   1   2   3   4   5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