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設計

包豪斯文獻展開幕 設計界重新審視現代主義傳統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5-31 16:07:29 | 文章來源: 東方早報

包豪斯風格的中國設計作品

“包豪斯是一種開放性的過程”

1919年,當沃爾特·皮羅格烏斯褪下一戰的騎兵軍官服,在德國魏瑪開設包豪斯學校的時候,他一定不會料到這座僅僅存在了14年、老師不過10多人、學生最多時也不過100多人的學校將改變世界設計的歷史,並維持了超過一個世紀的影響力。

在中國,對包豪斯的關注似乎更熾烈,隨處可見的板式住宅和工廠建築,當今金融區、住宅區的整體風貌,無不刻上了包豪斯的烙印。但是,對於言必稱包豪斯的中國設計界,包豪斯這種在大工業時代産生的思潮在數字化時代還有什麼新的意義?日前,在M50開幕的“包豪斯的道路——歷史、遺澤、世界和中國文獻展”試圖從理清包豪斯的文脈開始,著手回答這個問題。

本質:藝術改變世界

本次展覽是紀念包豪斯創立90週年暨中國現代設計發展研究系列活動的一部分,展覽梳理了包豪斯的發展脈絡及其對全球現代藝術設計的影響。

在論壇上,來自德國的包豪斯基金會監管人穆勒博士面對包豪斯所代表的機器美學是否已經過時的問題時,拿起自己的蘋果筆電舉例:“它如果不是包豪斯,那它是什麼?”穆勒認為包豪斯是有目的的思考,“這不是一時風尚,而是一種過程,它是開放性的。”

展覽的策劃人之一、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杭間表示,國內設計界在1990年代曾質疑和否定包豪斯過於理性的工業化特徵,現在回過頭來看,包豪斯仍然是全球建築和設計界繞不過的一個命題。“相信藝術可以改變世界、改變社會是包豪斯的重要本質。”

包豪斯在中國:

“現代化”的歷史

雖然早在1920年代就被介紹入國內,“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並沒有産生適宜包豪斯的土壤——大工業生産的製造基礎及現代藝術的美學基礎。”直到1980年代之後,包豪斯才開始受到關注並被介紹到藝術院校中。這也被看作是現代中國設計藝術發展的新開端。此時的中國的設計領域産生了一種蓬勃而混雜的局面:一些設計藝術家將“裝飾”與“設計”對立起來,把“無裝飾”與“反裝飾”當做“現代設計”,並打上了包豪斯的旗號。這種對形式的斷章取義是對包豪斯本質的背叛。華東師範大學設計學院院長魏劭農表示,如今在中國,每年都有數以萬計設計專業的學生畢業。然而,國力的強盛和設計的貧乏仍然形成鮮明對比,“這實際上和當年包豪斯産生時的德國有相似之處。”

杭間對比了日本和中國設計界對包豪斯的不同態度,“1930年代,日本就曾向包豪斯派遣留學生,但日本設計界的發展還是主要得益於之後他們對傳統民族藝術的重視。”杭間指出,直到今天,中國對於民族藝術仍只是停留在概念上的非物質文化保護上,而沒有真正地意識到民藝之美。

在中國,90年來確實有許多人和事與包豪斯發生著關係,而且比世界上任何國家都要獨特——因為它是中國的設計界在複雜紛繁的20世紀時空中追求民生改善和“現代化”的自己的歷史。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