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設計·新媒體

谷文達創新必然帶來爭議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2-03 09:46:04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美術週刊 記者:高素娜


谷文達裝置作品《天堂紅燈——茶宮》

以前衛藝術打破陳規

10月下旬,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市中心的“王朝大廈”被打扮成了一個中國亭子,超過5000個紅黃相間的中國燈籠像外衣一樣裹在它的身上,外立面上還有“茶食”字樣,而大廳的內部也佈置成了中國茶樓。這個被稱作中國地標的《天堂紅燈——茶宮》作品即出自谷文達之手。

“茶宮”只是谷文達“紅燈計劃”的開始。這個計劃和谷文達先前的作品有著明顯差異,紅燈籠不僅是中國的吉祥物,還承載著谷文達的“文化野心”。谷文達坦言,他的野心是用中國的紅燈籠包裹、覆蓋中西各國的重要建築,以獨特的中國紅完成與公眾的對話,讓一片片燈籠像紅色的雲朵般遊弋於世界地平線。

谷文達的“紅燈計劃”是大型公眾藝術項目,需要得到各地政府的允諾和配合。該計劃五六年前開始醞釀,2008年在荷蘭展出前夕,因西方國家針對中國的政治事件影響,當地政府拒絕簽字而流産。而在比利時的成功實施,緣于中比雙方合作的歐羅巴藝術節。

除“紅燈計劃”外,谷文達的很多作品同樣驚世駭俗,引發爭議不絕。他的第一個頭髮裝置藝術《波蘭紀念碑:住院的歷史博物館》,將波蘭精神病院收集的白床單和當地理髮店收集的頭髮覆蓋在洛茲市博物館底樓大廳、樓梯和藏品上,滿地撒落的頭髮讓波蘭人想到二戰夢魘,展出第二天就被叫停。另一個頭髮裝置《以色列紀念碑:猶太人》也因為歷史原因,引起激烈爭議。1999年,谷文達的頭髮裝置《聯合國》被《美國藝術》作為封面介紹,這是半個世紀以來中國藝術家第一次在這個重要雜誌封面上出現。該作品也數度引發爭論。

“我的作品一直伴有爭議,從中國到西方一直如此。這表明,沒有一個地方的文化是沒有禁錮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每種文化都有自己的傾向。”在谷文達看來,要成為一個有創新意義的藝術家,肯定會與現存文化産生碰撞,必然有一個磨合過程。若每出來一個新作品,大家馬上就能接受,那很可能是這個作品沒有獨創性。

“得獎的藝術家在某種程度上是比較符合現狀的,因為評獎機制比較現實。我驕傲的是我作品中有很多的前衛文化,能夠引起挑戰、激發思考。”谷文達説,至於前衛到何種程度會被容納或被扼殺,則需要自己去判斷和平衡。“一個作品若完全是標新立異的,可能會自己扼殺自己,因為沒人接受。在這方面,我的作品還是比較適度的,慢慢被接受了。”

談及為什麼要選擇頭髮等人體材料作媒介,谷文達解釋説:“只有人體材料,才既是主體又是對象。我的意圖是用人發裝置藝術和所有的人進行交流,因為每個人的頭髮中都隱藏著基因密碼,都代表著每個人的個性以及種族屬性。我的作品《聯合國》系列出自全球各地400萬人的捐獻,這在藝術史上史無前例。人的頭髮可以作為政治、文化、種族和性別觀念的表達,我試圖把世界上所有人聯合在一起,讓不同的文化進入我的作品。”

1   2   下一頁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相關文章
·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2009《學術前沿講座》舉辦
· 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攜手惠普工作站舉辦全國高校巡展
· 《橋》榮獲建國60週年青年動漫大賽人氣獎
· 辛亥紀念碑設計方案
· 第二屆“中國(深圳)國際工業設計節”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