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設計·新媒體

國內裝置藝術:難擺脫邊緣境地 缺乏懂行買家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1-03 20:35:25 | 文章來源: 東方網

在本屆上海青年美展3件獲一等獎的作品中,裝置藝術破天荒地佔一席,這無疑是該展自1999年恢復以來的第一次,似乎也暗合了本屆展事的主題——“開放的表達”。然而,眼尖的觀眾不難發現,這件名為《警惕“快餐文化”》的作品旁的標識卡片上,畫種一欄寫的卻是“綜合材料”。它意味著,直到現在,裝置藝術尚未有資格作為一個藝術門類,與國畫、油畫等一同進入上海青年美展的視野;也折射出裝置藝術在國內美術界仍舊處於“尷尬地帶”。

國外:裝置藝術成為時尚

1917年,馬塞爾·杜尚將一個從商店買來的男用小便池簽上自己的大名後便送入藝術館展出,這件有些怪誕的藝術品《泉》便是裝置藝術的源頭。隨後短短幾十年中,裝置藝術成為國外當代藝術中的一大時尚。許多畫家、雕塑家不約而同給自己新添了“裝置藝術家”的頭銜。在西方當代美術館的展覽中,裝置藝術也越來越佔據相當重要的位置。以美國聖地亞哥當代藝術博物館為例,僅1969年至1996年就舉辦了67次裝置藝術展。不少國家已有專門陳列裝置藝術的展館,如英國倫敦的裝置藝術博物館和美國舊金山的卡帕街裝置藝術中心。紐約新興的當代藝術中心幾乎也是一個裝置藝術展覽館,在它的庭院中,修築了露天裝置藝術的專用隔間。與此同時,美術院校紛紛開設裝置藝術課程,英國哈德斯費爾得大學還設有專門的裝置藝術學士學位……

國內:仍難擺脫邊緣境地

而在中國,裝置藝術從上世紀80年代才開始被認識——美國著名波普藝術家勞申柏格當時來中國美術館辦了一次展覽,由此點燃了中國藝術家對裝置藝術的興趣。只是,較之架上繪畫的主體地位,裝置藝術的發展更多的是處於邊緣地帶。

事實上,除去徐冰、蔡國強、谷文達、陳慶慶等人的部分作品已被國際市場接受和肖魯的《對話》2006年以231萬元成為首件超過百萬元成交價的中國當代裝置藝術作品外,國內藝術市場上能夠流通的裝置藝術畢竟少之又少。藝術收藏界對裝置藝術的認知度始終不高,藏家寥寥,難成有效的規模。業界流傳著一個類似笑話的真實事例:去年某大型拍賣行推出一件燈光裝置作品,因原作尚在國外展覽,倉促之下拍賣行以照片代拍;這件作品拍出後,原作到貨了,卻遲遲無人來領;經詢問才知,因照片拍得唯美,買家以為買的就是照片,全然不知自己拍得的是裝置藝術。

市場:缺乏真懂行的買家

據中國嘉德中國油畫部高級經理孟祿新透露,繼首推肖魯的《對話》後,嘉德每年都會適時地在雕塑、影像等專場中推出一些裝置藝術作品。他發現,真正懂得裝置藝術的行家不多,收藏者即便收藏,也更傾向於包含有雕塑、繪畫等元素的物質化裝置藝術作品。但很多裝置藝術作品其實是採用音樂、戲劇、詩歌、散文、電影、電視、錄音、錄影、攝影等非物質手段的。況且,有些裝置藝術作品在創作時就明確是用來短期展覽而不是供收藏的。它們要麼展示後被博物館或美術館收藏,要麼呈現的只是一個瞬間、過程或者一種現場感。坦率地説,2007年在香港佳士得拍賣會上蔡國強的《APEC景觀焰火表演十四幅草圖》能拍出7424.75萬港元的天價,刷新當代藝術品價格紀錄,部分原因也在於這件作品是有圖紙實物的。相比之下,他的一些純粹展現某個過程和瞬間的裝置藝術,就算是他為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展覽創作的《晴天黑雲》也進不了拍場,即便是進去了也未必有買家肯買,因為很多人會覺得“花大價錢難道就買一縷煙回去”。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相關文章
· Anish Kapoor的大型裝置作品在古根海姆博物館展出
· 赫斯特裝置展上的“鉛筆竊賊”被捕
· 2009年特納獎裝置作品稱霸 再遭評論界質疑
· 考雲歧2億元投資“裝置藝術”被評最瘋狂收藏家
· 裝置藝術現狀:讓我拿什麼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