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設計·新媒體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夢之對決”折射中日動畫産業差距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8-12 10:39:30 | 文章來源: 中國青年報

經典老矣,國産動畫尚能戰否

黑貓警長、海爾兄弟、舒克和貝塔,還有《大鬧天宮》裏的孫悟空,都在這個夏天“穿上”了灰色的八路軍軍裝,在一片沙地上齊整地擺開了陣勢,手拿鋼刀,作出“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的姿勢。在他們身後,還有許多上世紀60年代以來中國動畫中的經典形象。而他們虎視眈眈盯著的,是一隊身著二戰時期日軍軍裝、手持步槍的日本動畫人物,打頭陣的是蠟筆小新、櫻桃小丸子、哆啦A夢和阿拉蕾。

這件名為《平原作戰》的作品,是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09屆畢業生唐博的畢業設計。唐博在中日兩國動畫人物中各選取了27個經典代表,花了兩個月時間做成泥塑玩偶,讓他們彼此對峙。很快,這件作品的照片在網路上瘋狂流傳,網民們給它取了新名字——“中日動畫夢之對決”。

“突然一下覺得心情好好。”看到這件作品,網友“彼岸faye翔”這樣評價説。很多網民在看這件作品時,都不約而同地想起了童年。也有人從中看出了悲壯,網友“四象生八卦”留言説,“看了這件作品,想起了‘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用這句國歌歌詞來形容中國本土動漫業,真是恰到好處。”

談到創作初衷,身為“80後”一員的唐博説:“無可辯駁,國産動畫給我的童年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憶,但現在中國的動畫在哪?”

唐博的看法並非個例,“80後”中很多人都對國産動畫有著類似看法。比起綾波麗(日本動畫《新世紀福音戰士》主人公)、柯南和蠟筆小新這些近十年才出現的日本動畫人物來,國産動畫近年來鮮有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和人物,這讓不少人更加懷念像《大鬧天宮》、《黑貓警長》這些伴隨他們成長的昔日經典。

提起國産動畫,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副院長兼動畫藝術系主任張駿首先想到的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現在大家公認的國産經典動畫大都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出品的,美影廠的作品雖然量不多,但大都是精品。”曾經的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確實是中國動畫事業的驕傲。1957年建廠以來,在漫長的計劃經濟時代,美影廠集中了大批優秀美術人才,製作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動畫片。張駿教授認為,“那時候因為是計劃經濟,動畫人沒有資金壓力,大家在藝術上比較下工夫。”

進入上世紀80年代,伴隨著整個社會的轉型,中國的動畫業也在變化。“很多國內動畫藝術的骨幹人才都跑去給美國、日本的動畫做加工片了,因為賺得比較多。而大家想拍動畫的時候,又發現沒錢了。”張駿教授説道。就在國內動畫人躊躇不前的時候,以日本為代表的國外動畫大量進入中國市場,開始吸引青少年的目光。而本土動畫事業則漸漸式微。

有不少熱愛國産動畫的人抨擊國産動畫在産業化道路上陷入了“重技術、輕人文;重畫面,輕情節”的誤區。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動畫生産者習慣於將自己的小觀眾看成一張白紙,認為兒童不會有特別的欣賞趣味,因而有意無意地縱容了劇情的“貧血”。如張駿教授所説,日本生産的像櫻桃小丸子一類的動畫“一般都很大眾化、電視化,內容吸引人,老少咸宜。在這類動畫上,我們國家基本就差在內容上,不夠有意思”。

相比專家們的研究套路,一些從小看著日本動畫長大的青年人有著自己的新視角。他們普遍認為日本有著動畫愛好者成長的絕佳文化土壤。“日本動畫是一個很龐大的領域,當你對其中一塊感到厭倦的時候,你總會在其他方面找到讓自己感興趣的。”清華大學次世代協會會長關涵説。“次世代”這個動漫愛好者組織的名字,已足以反映出其深受日本動畫的影響。

“成熟”是中國動畫愛好者對於日本動畫産業最核心的評價。在日本,動畫及周邊産業已經成為其第二大支柱産業。商業化的動畫産業有著完善的傳播渠道,各大電視臺、影院都有動畫播放,而各大出版社則有各類動漫連載雜誌。此外,動畫的周邊産品也包羅萬象:手錶、手機、服裝、首飾……動畫已經成為一種全民性的文化生活,社會各個階層的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動畫作品,輕鬆搞笑的動畫令兒童愛不釋手,深刻感人的作品又受到成人的歡迎,連現任首相麻生太郎本人也是一個出名的漫畫迷。

反觀國內動畫市場,缺少成熟的産業鏈,導致龐大的消費群並不支援國産動畫。“其實有些同學在動畫方面都很有天賦,畫得很好,但大家普遍覺得國內的動畫沒有成熟完善的産業,所以也就是畫著玩玩,沒有想過投身這個領域。”北京大學元火動漫社負責人陳家賓説。這個協會中的很多成員都在模倣日本動畫的風格進行創作,並且不時舉辦作品交流筆會和cosplay秀。目前,這類活動在中國動畫界既不普遍,也不頻繁,規模往往也很小。而恰恰是充分的展示和交流,才能促進動畫産業的蓬勃發展。

相比于日本動畫,國內相關行業還不成熟,但不少動畫愛好者還是滿懷信心。正如唐博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説到的,“國內動畫做得不好,但姿態上不能妥協。”至於中國動畫將如何在這場“夢之對決”中獲勝,在專家看來,最近幾年如《喜羊羊和灰太狼》《寶貝女兒好媽媽》等國産動畫已經作出了探索,它們不再是對《貓和老鼠》或者《櫻桃小丸子》的簡單模倣。《寶貝女兒好媽媽》以情景喜劇的方式演繹,融入了傳統文化、倫理道德、人生價值觀念等中國特色人文內涵,被稱作“卡通版的《我愛我家》”。而張駿等學者則呼籲政府部門能夠“重點抓幾部重頭的片子,尤其是要有一些能和中國大國地位相稱的作品,在國際上樹立中國動畫的聲譽”。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鄧有立:兩岸動漫産業要優勢互補共述中華故事
· 中日動漫合作論壇將在杭州舉行
· 中國元素成國外動漫“掘金點” 缺創意行銷人才
· 了解2009年中國國際動漫節
· 第五屆中國國際動漫節新聞發佈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