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設計·新媒體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謀殺“真實”後現代主義藝術中的倣像(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7-06 08:53:20 | 文章來源: 搜狐文化

倣像取代真實,並自創了另一個“真實”,這個“真實”與現實無關,甚至會使現實變成超現實。在《倣真與擬象》中,鮑德里亞舉了迪斯尼樂園的例子:“迪斯尼樂園是倣真序列中最完美的樣板。……這裡以微縮的宇宙帶的形式讚美了美國的所有價值觀:安樂和平。……迪斯尼樂園掩蓋了一個‘真實’國家的事實,全部‘真實的’美國就是迪斯尼樂園;迪斯尼樂園被表現為一種想像之物,是為了讓我們相信其餘一切都是真實的。”⑨所以如果説模倣根植於人類古代社會,那麼倣像則是美國文化的新成員,因為倣像再也與對現實的思考無關,而僅僅停留在對表像的信仰上。美國的消費文化與大眾文化從誕生之日起就充斥著一種單純膚淺的快樂,這也是美國波普藝術與歐洲波普藝術的最大不同。無論是韋塞爾曼的“美國大裸體”還是傑夫·昆斯的漢堡包和高跟鞋,抑或後來超級寫實主義雕塑家漢森的平庸乏味的旅行者,都揭示了美國文化享樂主義的特質。在物質生活極度豐富的時代,消費的快樂取代了對現實本質的思考,甜蜜的承諾取代了暴力的剝削,人們在無限機械繁殖的人造客體中越來越遠離自然的真實的本體。

倣像之所以要謀殺真實,是有其意識形態的根源的:電視新聞構造的是權力偶像,消費廣告的本質是資本主義剝削的擴大化,而機械複製品則充當著以符號建構人們的生存方式的功能。倣像將人們束縛在自己創造的人造物上,“最終而言,所有指涉物和人類目標的毀滅為資本提供了養料,真與假、善與惡之間所有的理想差別都坍塌了,在此基礎上確立起極端對等和交換法則、資本力量的鐵的法則。”⑩倣像猶如具有一種黑魔法,將人們變成了納西索斯,被自己在水中的影子、自己的副本所迷惑,從而忘記了真正的自我或者出賣了真我。它取代真實,謀殺真實,最終目的是實現對人的異化。

注解:

①Simulacrum, Michael Camille, Critical Terms for Art Histor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②鮑德里亞,《倣真和擬象》,《後現代性的哲學話語——從福柯到賽義德》,汪民安,陳永國,馬海良主編,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330頁

③Simulacrum, Michael Camille, Critical Terms for Art Histor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④Postmodernism and the Art of Identity ,Christopher Reed, Concepts of Modern Art——From Fauvism to Postmodernism, edited by Nikos Stangos, Thames and Hudson,1997

⑤Simulacrum, Michael Camille, Critical Terms for Art Histor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⑥費爾巴哈,《基督教的本質》,轉引自《景觀社會》,居伊·德波著,王昭鳳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1頁

⑦約翰·伯格,《觀看之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版,144頁

⑧德波,《景觀社會》,王昭鳳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10頁

⑨鮑德里亞,《倣真和擬象》,《後現代性的哲學話語——從福柯到賽義德》,汪民安,陳永國,馬海良主編,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334頁

⑩鮑德里亞,《倣真和擬象》,《後現代性的哲學話語——從福柯到賽義德》,汪民安,陳永國,馬海良主編,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341頁

來源:批評家作者:楊冰瑩

   上一頁   1   2   3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美術“老字號”馬利九十大壽
· Erwin Olaf 震撼面部特寫
· 奢侈品與藝術的童趣混血兒
· 工農路16號藝術空間所在地
· 如夢似幻:克裏安攝影術拍下的唯美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