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設計·新媒體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Polaroid(寶麗來) --紀錄的瞬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6-29 13:50:23 | 文章來源: 藝術導報

d-N(楊大為&盧婷婷)

站台中國將於2009年7月1日推出由仇曉飛策劃的13位青年藝術家用Polaroid (寶麗來) 作為媒介創作的作品或紀錄的瞬間的群展《Polaroid》。

在數位時代到來之前,隨著底片的流失與相紙的破舊發黃,家庭照片會逐漸成為時間和圖像的“孤本”;與此同時,這些脆弱的相紙也慢慢脫離了它作為圖像附屬品的身份,而作為一件獨立物品的特性逐漸清晰起來。這個由承載圖像的一張紙轉而成為與圖像及退色痕跡融為一體的“物”的過程是隨著時間緩慢演變的。與此不同的是,Polaroid在一開始的時候,即未拍攝之前,就明確了它作為“物”的身份。首先,無需經歷時間與戰爭,它就是“孤本”;其次,從愛德華·蘭德(Edwin Hland)發明這個東西的開始,他的目的就是要“一次成像”。然而這種簡便性卻也帶來了諸多的瑕疵而無法解決,例如無法精確控制的光圈和快門,使照片不是曝光過度就是暗黑沉重,還有機械與色溫問題導致的卡殼和顯影不勻。但這些瑕疵卻反而成為了它獨一無二的美學特性,十分神秘的保持了它與被攝物象的適度距離,從而在圖像附屬品的基礎上加上了一層使其獨立存在的物性特徵。

與這種物體化的魅力所並存的,是Polaroid作為偶然性動機的載體而讓人著迷。從達達主義以來,“偶發性”作為藝術的一種“原始動力”早已被接受並衍生出各種各樣的形式,但Polaroid從動機的發生到看到結果而不能更改僅僅是幾秒甚至不到一秒鐘的時間,如此短暫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挑戰了藝術品慣有的深思熟慮和理性特徵。也就是説無論怎樣思考,最終的一瞬都是無法完全預見的。與更多的偶發藝術形式相比,它的表現形式並不激進,但作為在巴掌大的一個小方塊兒上建立的圖像試驗,它的意義卻早已超越了它本身僅僅作為一張照片所蘊含的含義,它微弱地、溫和地給過於理性的、過度由大腦人為操控的世界提供了一個簡便的出口。我們極其直觀的看到那些物、人、風景是如何通過光而轉移附著在另一物體之上,這種神奇的轉化似乎神助般的在一瞬間內所完成。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2009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規模空前
· 2009青海湖國際沙雕與大地藝術節開幕
· 14款最具創意雨傘
· 烏克蘭Jude1984創意插畫作品欣賞
· 法國PX3 2009攝影獎獲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