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設計·新媒體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為普通人塑像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6-04 09:42:36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美術週刊 作者:譚雲


四川雕塑界的構想是把紀念墻的照片升級為浮雕,這樣更具感染力和長久性。每個真人尺度浮雕頭像面積只有一本書大。已完成的遇難者浮雕肖像成品為黃銅鑄造,鏡面不銹鋼底板腐刻生卒姓名,每塊尺寸為200毫米×300毫米。此圖為部分已完成作品。

  四川汶川地震死難近8萬人,直接影響數萬個家庭,像唐山大地震一樣,將影響生者的情感十數年。沒有規範有序的悼念場所,對災區民心會産生不良影響。震災百日北川數萬人祭奠親人的場景,已經表明集中建立藝術化的現代悼念設施的重要意義。不論是不是英雄,尊重每一個生命,是這次中國抗震救災最具文明價值的所在。以人為本,就是以每一個人為本,不管是英雄還是平民。

  溫家寶總理在地震災區滿懷深情地強調“只要有一分希望,就要盡百倍的努力”拯救地震遇險、遇難者,道出了人民的心聲,發出了尊重每一個生命的莊嚴聲明。這次地震中,中國五千年有史以來第一次以國家名義為普通公民降半旗,顯現黨和政府對每一個生命的尊重,彰顯的是現代中國的人文精神。

  無論處於何種職業與社會階層,每一個生命個體的意義都是平等和至高無上的,這是人類社會的普世價值觀和中國社會的歷史性進步。21世紀的中國社會大步前進,已有能力做到對災難中每一個生命同等的尊重,像美國越戰紀念墻那樣公開莊嚴地紀念每一個逝者。特別是對於在地震中那些面目全非的遇難者,重塑他們真實的尊容,是對死的尊重,對生的撫慰。

  2008年5月12日,突如其來的特大地震使山河變色,國人震驚。面對災難,全國人民上下一心,共渡難關,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各界人士同心協力,為災後重建貢獻力量。四川雕塑界由此發起建立“四川5·12大地震雕塑紀念園”,會議最後議定為8萬多名(民政部公佈的死亡人數加失蹤人數)遇難者塑造浮雕銅像的創意構想。

  由四川省美術家協會雕塑藝術委員會23名成員構成的專家機構和雕塑行業機構“四川省雕塑協會”,共同來組織完成此項任務。全國不少雕塑界人士和一些愛好者不斷與我們聯繫,熱切表示希望加入此項工作,儘自己的一份力量。本屆四川省美協雕塑藝術委員會確定了在3至5年時間內,以完成“5·12”汶川大地震雕塑紀念園的創作為本屆藝委會的主要工作。

  採用浮雕的藝術手法再現8萬多個地震死者真人尺度頭像的尊容,自然包含了眾多的普通人和為救人而遇難的英雄,這是為每位地震遇難者重塑尊容行動的核心理念,其成果將成為紀念逝者、撫慰生者的精神家園,成為“5·12”汶川大地震雕塑紀念園的主體紀念設施。

  作為表現抗震救災的主體內容,我們深懷感動的心情,對汶川大地震中涌現出的眾多英雄、感人的事件、永恒的瞬間,將依據地震中的真實影像資料,做成較大尺度的圓雕、組雕,對感人事跡、英雄人物、突出事件進行更集中、更強烈的藝術表現。

  據測算,災後重建總體將耗資近萬億元,其中包括物質家園重建和精神家園重建。物質家園重建作為當務之急正在全面有序地展開,文化、心理方面的精神家園重建必將緊隨其後同步跟進。從中央到災區,政府和社會各界對物質家園和精神家園的重建都給予了同等的重視,這也是中國社會的一大進步。

  相較于物質重建,對於精神家園的重建,無論在意識上還是實際投入上,遠未到花錢過多的程度。隨著災區重建工作進度逐步深入,文化的充實、精神的關懷、心靈的撫慰,其價值與意義絕不亞於物質重建,因此,這部分工作無疑會快速跟進。

  資金的解決,是這個項目成功的必要條件,我們不依靠國家財政投入,也不擠佔已經籌集到的各種善款。資金籌措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第一,雕塑家們出資。四川省美術家協會雕塑藝術委員會20多位藝術委員已經率先自掏腰包籌集近8萬元,作為這幾個月的工作經費。對於8萬多個真人尺度浮雕頭像,我們要求參與藝術家自行解決前期塑造和模型翻制的資金。不計藝術價值,僅以材料與人工每件300元計算,藝術家們直接間接投入就超過2500萬元。上千位作者每人少則數千元、多則數萬元,自行解決、自願參加。第二,後期金屬加工與配套安裝所需資金現在無法準確測算,如果其按理想的效果實現,資金量肯定超過前期塑造的投入。我們在小範圍內宣傳後,凡是了解我們的想法和實施計劃的社會愛心人士和愛心企業,都表示大力支援。已有多位愛心人士和企業明確表態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援完成這項壯舉。第三,已有死難者家屬和所在單位主動與我們聯繫,表示願出錢為遇難親人和員工塑像,支援該項目的進行。其實,因藝術家無償塑造,每個真人尺度浮雕頭像的造價僅相當於好一點的骨灰盒,而且能夠進入國家紀念地,死難者家屬和所在單位完全可以承受。

  每個真人尺度浮雕頭像面積只有一本書大。 雕塑將因地制宜,根據整體規劃,以恰當的方式來進行,可以是一個紀念碑、紀念墻,也可以是一個紀念的場所。根據選定地方的地勢,可以是帶狀,也可依山而建,並不需要太大的空間。

  選點首先要與國家地震遺址保護和紀念地規劃相適應,同時要方便人員到達,最後是便於紀念、憑吊。當然,這些都需要徵求社會的意見,可能是一個流動的空間,並可對人流量測定。今年內將完成定點,開始藝術設計,力爭項目在3至5年時間完成。

  遇難者圖文資訊以公開、可靠的渠道為準,以政府相關部門法定公佈的數字確定死難者人數,遇難者形象資料主要依靠戶籍管理身份證照片,同時依靠遇難者家屬提供。

  要做到每位死難者尊容都用浮雕立體再現,盡最大努力去尋找遇難者圖像,這是我們的願望。但是肯定會有死難者沒留下任何照片的情況,我們將以其姓名、出生日期、生死地點做文字表達來彌補。總之每位亡靈都要有所體現。從藝術角度來看,有時候“留白”會産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災後恢復重建,各行業都有自己最該做的事情,藝術家只能從自身專業特點來考慮,主動參與災後精神家園重建。做自己能夠做好、應該做而別人沒法做的事,這才是積極有效的態度。

  這樣一個概念全新、規模空前、投資巨大、影響數萬個遇難者家庭、牽動數千萬震區人心理的公共藝術項目,有許多疑惑與問題必須回應與解決,這正是當代公共藝術正常和必要的程式。

下一頁華繡藝術在京展出
上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華繡藝術在京展出
· 索維婭國際藝術村落戶大興
· 袁熙坤為保加利亞革命詩人塑像
· “時尚中黑簡體”新聞發佈會
· 中外盲人攝影作品展現身三里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