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設計·新媒體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新聞攝影的主體意識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5-06 08:53:35 | 文章來源: 今傳媒

三、培養和強化攝影記者的主體意識

一借鑒國外經驗

對國外同行成功經驗的學習借鑒,要樹立“放眼世界、求同存異、積極參與”的方針。

首先要從自我封閉中解放出來,培育和樹立世界眼光,求同存異,注意世界認同的興趣與標準。 其次,要重視與世界攝影界的交流,使新聞攝影在國際化道路上健康發展。注重反映社會熱點、注重對人類命運的關注、注重攝影形象的衝擊力,注重圖片傳播的社會責任與傳播效果。第三,要學習外國攝影記者在拍攝我國題材上的成功之作,注意將其與自己的拍攝思想、主體意識加以比較。多向別國的優秀攝影記者學習,從而進一步推動中國的新聞攝影事業向前發展。另外,要注意新聞攝影的意識形態特性,在借鑒中要結合本國實情,有所取捨,在用心揣摩別人的同時,要正確區分其中共性與個性。例如,我國國情決定新聞攝影不能一味去表現社會的消極面,要堅持“以正面報道為主”的方針。這種責任使命感是嚴肅的,適合中國國情的。故而我們談與國際接軌,應防止片面和盲目,要有對中國新聞攝影自身的反思與剖析。

二加強自身修養

要增強攝影記者的主體意識,從內在的方面來説,最重要的就是攝影記者自身要加強修養。 首先要求攝影記者必須要有對主體地位的自覺。這種自覺既是主體意識得以不斷深化的前提,它本身又已經是主體意識的覺醒。其次,要全面加強攝影記者自身的修養,以增強攝影記者的主體意識。攝影記者要全面加強自身各個方面的修養,包括思想修養、理論修養、知識修養、業務修養,乃至生活修養、處世修養, 等等。通過修養的加強,為主體意識的覺醒與應用提供堅實的基礎。第三,還要注重對文化傳統心理的反思和突破。中國的某些傳統文化不利於主體意識普遍覺悟與弘揚,對攝影記者養成主體意識有一定的遏止作用,這就要求在加強修養中,特別注重有意識地突破傳統文化心理的弊端。

三做到“三個深入”

攝影記者要想更好地增強主體意識,必須做到三個深入:深入生活、深入基層、深入社會。三深入使攝影記者更多地站在實地上,走在基層間,傾聽群眾的意見心聲,貼近社會大眾,就必然促使攝影記者更多地對社會現象進行獨立思考,攝影記者就既能對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路線有更深刻的理解,又能及時發現問題,不盲從,從而增強攝影記者的獨立自主性。深入生活、基層和社會,使攝影記者能得以平視社會,更真切地了解社會現狀,更深刻地認識和發現矛盾問題,更清楚地把握時代特徵和歷史發展脈絡,從而增強攝影記者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參考文獻

[l]石少華著:《攝影理論和實踐》,新華出版社,1982年7月北京第1版

[2]蔣齊生著:《新聞攝影一百四十年》,1989年6月第1版

[3]蔣齊生著:《新聞攝影論集》,新華出版社,1982年[l0月湖北第1版

[4]許必華主編:《新聞攝影學概論》,新華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5]徐忠民著:《新聞攝影學》,浙江大學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

[6]林路著:《跳出鏡頭的局限——文化現象與攝影方式漫談》,中國工人出版社, 2000年3月第1版

[7]延百亮著:《新聞攝影》,吉林攝影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8]程力群著:《意識論》,河北人民出版社[9]潘寂主編:《意識——心理學的研究》,商務印書館,1998年12月第1版

[10] 薛華著:《自由意識的發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10月第1版

[11]遠志明著:《沉重的主體——中國人傳統價值觀考察》,人民出版社,1987 年 12 月 第1版

(作者係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師)

   上一頁   1   2   3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第二屆前提行為藝術節
· 西安《中國當代行為藝術城市聯合展演》
· 創意自行車道讓騎車更安全
· 闞萱展覽-《輕》
· [圖片]多啦A夢終極cosplay秀(2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