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藝術設計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影像中的金融海嘯前夜——金江波、駱丹訪談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8-12-17 11:59:35 | 文章來源: 《廣州日報》



駱丹:

  “在路上”把鏡頭對準偶然

  你絕對無法用美、醜來評價駱丹鏡頭下的世界,那些散發著塵土味道、興許不那麼雅致美觀的照片緊貼著活生生的現實。那是他在路上邂逅的人、邂逅的風景。村莊、道路、田野、城市、河流、丘陵……這些背景中總會有人,疑惑地、漠然地、好奇地、高興地出現在鏡頭中。

  至今為止,駱丹最為人所知的作品有兩個系列,《中國318國道》,以及作為此次連州展覽“在路上,在那兒”將呈現的《北方,南方》。他像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傑克·凱魯亞克,將上世紀50年代曾令無數人為之瘋狂的《在路上》演繹在21世紀初的中國。

  2006年以前,駱丹是一家報社的攝影記者。2006年以後,他辭職成為了一名自由攝影師。生活中,駱丹看起來遠遠比40歲的真實年齡年輕許多,也許是“在路上”的狀態和理想主義的情懷賦予了他孩子般的容顏。

  豐富和變化令我著迷

  記者: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勇氣決定辭職做自由攝影師?

  駱丹:我們這個年代的人特別喜歡卡魯亞克,受《在路上》影響很深,很認同那種輕物質、重精神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和社會主流價值觀不同,當很多人畢生尋求物質改善時,他們恰恰把物質看得很淡,反而更重視自我的修煉、精神的完善,對固定的工作、按部就班的生活不屑。《在路上》的狀態更接近我的內心。也許,上世紀60年代末出生的人理想主義的色彩比較重。

  記者:為什麼全部用膠捲拍攝?

  駱丹:用底片拍攝能保持原來的味道,細節很豐富,數位達不到這個效果。比如,同樣拍攝天空,膠捲出來的效果顆粒感、細節,是數位無法達到的。用膠捲拍攝更接近我想像的效果。

  記者:為什麼喜歡在路上的狀態,最吸引你的是什麼?

  駱丹:豐富和變化,就像甚或一樣,永遠不知道接下來等待你的是什麼,會不斷帶來驚喜。

  當我結束旅途,回到家中,恢復到安定、固定的生活節奏中時,晚上睡前,我會強迫性地從我出發的第一天開始,讓那些細節在腦子裏一遍遍地過。躺在那兒,這樣想著持續一會兒後就不知道自己在哪兒了,時間、空間會産生錯覺。

  對人的關注貫穿始終

  記者:在旅途中,如何選擇將鏡頭對準誰,對準哪,有沒有標準?

  駱丹:把鏡頭對準偶然的東西,這些表面偶然發生的東西其實有必然的東西在裏面。然後就像串起一串項鍊一樣把無數個偶然穿起來,會發現就像一部戲劇或電影。

  記者:那麼在拿起照相機時,你最關注的是什麼?

  駱丹:對人的關注,對當下人的精神狀態的關注,以及人和自己之間的關係的關注。他們和我之間是什麼關係,我能改變他們什麼,他們能改變我什麼。從頭到尾,兩年多時間走過那麼多路,經歷了很多,生活對人來説太苦了,每個人都不容易。

  記者:你希望通過照片傳達給觀眾什麼樣的資訊?

  駱丹:每一幅照片都像劇照一樣,是生活的劇照,看的人能在裏面發現他感興趣的東西,是他們之間的對視。看的人推斷照片中的人在此之前,在此之後是怎麼樣的,挺有意思。沒必要下太多判斷,把空間留給看照片的人。

   上一頁   1   2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柯克•佩德森攝影作品展
· 柯克•佩德森攝影作品展
· 柯克•佩德森攝影作品展
· 柯克•佩德森攝影作品展
· 柯克•佩德森攝影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