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藝術設計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擺拍與當代影像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8-11-18 10:53:29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蔡衛東,《九宮格繪畫》攝影_2008

  攝影發明以來,對“什麼是攝影”的認識並不一致,不同的認識觀念甚至影響到攝影的創作活動。攝影作為運用光、可以瞬間成像的一種機器活動,從一開始就充滿了理性思維,它的創立甚至是為了繪畫的方便。因此在談到攝影的時候總是與繪畫比較,試圖找出它們之間的差異和共性。攝影特別被強調的一點是它具有現場記錄的能力,借助於機器可以立即記錄眼睛所看到的事物,因此,攝影也被賦予了客觀記錄者的美名,成為現代生活不可缺少的手段,記錄著各種活動。人們一説到攝影,首先想到的、或能夠與攝影對應的這種認識,就是它的客觀記錄的真實性。

  隨著攝影的廣泛開展和攝影者的自覺應用,以及它在現實中被利用,人們發現“鏡頭會説話”、“鏡頭是一種選擇,選擇意味著主觀和動機”。隨之,又出現了大量的擺拍攝影,攝影的真實性問題成為訴訟的焦點。或者説,擺拍從攝影誕生開始就與之同時存在,甚至説攝影的緣起是與擺拍密切相關的。從文藝復興時期,即利用一種暗箱設備對著模特擺出的動作進行寫生,照相機發明後,更是成為畫家收集各種模特動作的有力工具。法國19世紀的巴耶爾(Bayard,1801-1887)拍攝了攝影史上第一幅自畫像,自己擺拍模擬了一個自殺的畫面,是為了抗議法國政府忽略了他對發明攝影的貢獻。當時許多畫家利用攝影擺設各種古典繪畫、雕塑的人物佈局和造型,一是為創作作品收集素材,一是嘗試一種獨立的創作。如奧斯卡·古斯塔夫·雷蘭德爾的《兩個人生道路》(1857)。肖像照、全家照、團體照等等也都具有擺拍的性質,體現著某種社會故事、理想和觀念。但隨著攝影的紀實性功能被強調,擺拍雖然在人們的照相活動中是一個很普遍的行為,但它作為一種自覺的藝術觀念方法,長期以來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研究,甚至被忽略。但是在攝影的一百多年的歷史中,擺拍不斷出現,不斷成為藝術的表達手段。如圭多·雷(Guido Rey)1908年的《信箋》、曼·雷(Man Ray)1930年的《死亡裸體自畫像》、歐文·布魯門菲爾德(Erwin Blumenfeld)1930-40年的《無題》等。

  攝影發展到20世紀60、70年代開始獨立起來,大量其他的視覺藝術家進入到攝影領域進行創作,重新賦予擺拍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將之看作是利用影像進行藝術創作的一種獨特方法,這也是作為觀念藝術的攝影逐漸分化開作為紀實功能的攝影的標誌之一。如澳大利亞著名藝術家安娜·扎哈爾嘉(Anne Zahalka)1987年拍攝的《方便的婚姻》(The Marriage of Convenience),就是仿傚文藝復興時期尼德蘭畫家凡·艾克的名畫《阿爾諾芬尼夫婦像》,重新傳達了現代人的婚姻內涵。日本的森村泰昌1988年拍攝的《孿生》,擬倣了法國馬奈的名畫《奧林匹亞》,但傳達的是當代人的狀態,引起歷史與現實的對比。以色利藝術家阿迪·內斯(Adi Nes)1999年仿傚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構圖,拍攝了以色列士兵的生活圖像,顯現了以色列現代軍人生涯的悲劇色彩。我國的藝術家從90年代也開始大量借鑒這種擺拍方法,創作了許多有影響的作品。如王慶松的《老栗夜宴圖》等作品也是利用了中國古典繪畫的經典模式,創造了當代中國的生活景觀;劉瑾的《失樂園》則是利用宗教故事來表達一種當代社會狀態;蔡衛東的《九格宮繪畫》也是利用傳統的藝術史模式來探索藝術觀念與生活觀念的關係;盧曉川也利用了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的立意,但表達的是中國現代化背景下鄉村社會的衰變。自覺的擺拍與自覺的行為藝術不一樣,擺拍的理性控制遠遠強于行為藝術拍攝的偶然性和隨機性或突發性,但另一方面,行為藝術也是用拍攝來做記錄的,好的行為藝術抓拍也具有擺拍的效果,突出了行為的現場感,使擺拍的方法滲透到行為藝術攝影中。如馬六明的《芬·馬六明》既是行為,也具有擺拍效果;許昌昌的《古平崗33號》也是將行為與擺拍結合起來的作品。

  正因為有越來越多的藝術家採用擺拍方法,使得當代影像具有了強烈的主觀性和觀念表達的自覺性,也使得擺拍構成了當代影像的重要特徵,也成為如何看待攝影的本質的問題之一。對於現實中的觀念藝術家,擺拍成為他們表達觀念的有力手段,他們開始超越攝影的被動性,創作出完全不同於傳統觀念中的攝影作品。人們開始逐漸地適應這種擺拍的藝術作品,開始探討、研究擺拍與影像藝術的關係、擺拍與觀念、擺拍與後期製作等等問題。影像擺拍具有觀念的自覺性,可以遊走于古代與現實、中國與世界之間,可以穿梭於時空移位交錯之中,既可以形而下地表達具體的視覺景象,也可以形而上地探索宏觀理念、歷史哲理;既可以喜怒哀樂,也可以揶揄嘲諷,既可以中規中矩,也可以視覺刺激、觀點顛覆。擺拍應用得好,可以深化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和認識,使我們驚怵而會心一笑;運用得奇特、矛盾,可以使我們怦然心懸;如果更加得心應手,又可以讓我們的思維短暫休克,激勵我們思考我們的現實境遇與觀念。

  如何解決好方法與觀念表達和攝影效果的問題,是目前亟待研究和回應的最大課題,而藝術家如何找到一種自己的獨特方式去傳達某種當代觀念,就成為擺拍影像成功與否的關鍵。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稿] 陳曼、楊大為攝影聯展
· 第四屆連州國際攝影年展
· 第四屆連州國際攝影年展
· 第四屆連州國際攝影年展
· 第四屆連州國際攝影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