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藝術設計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徐翠耘 王慶松攝影藝術市場研究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8-07-25 17:16:18 | 文章來源: 美術同盟

一、中國攝影藝術市場的發展

  國外,早在20世紀50年代,攝影作品的收藏和拍賣就已興起。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攝影作品在拍賣會上迅速走俏。1999年10月倫敦蘇富比“An Dre Jammes老照片收藏”專場拍賣以總成交額740萬英鎊,單價最高價51萬英鎊的成交業績才全面引爆影像藝術市場。步入21世紀,攝影作品更是炙手可熱,成為藏家競相追逐的焦點,作品的市場價位也在逐漸攀升。2006年2月14日,美國攝影家愛德華·斯泰肯(Edward Steichen, 1879—1973年)1904年攝于長島的《池塘月光》在紐約蘇富比以292.8萬美元的高價落槌,成為當時歷史上最高價位攝影作品。在2007年2月7日,這一高價紀錄在一次被打破,安德瑞斯·戈斯基(Andreas Gursky)的《99美分Ⅱ》在倫敦蘇富比獲價334.6萬美元,成為目前攝影史上最貴的作品。

  而在國內,攝影市場起步比較晚。21世紀之前,大陸沒有專門經營攝影作品的畫廊;只有零星的攝影作品出現于拍賣會上,但未形成攝影作品拍賣專場。隨著國內繪畫等藝術作品價位的走高和逐漸納入國際藝術市場大環境中,國內攝影市場開始彰顯出它的魅力。2003年,中國出現了第一家專業經營攝影的畫廊——北京798藝術區的百年印象攝影畫廊;2006年11月,北京華辰拍賣公司首開攝影拍賣專場,開啟了內地影像專場拍賣的先河。自此,中國攝影藝術市場迅速發展,一、二級市場在攝影領域大顯身手。

二、王慶松攝影藝術市場研究分析

  在中國攝影藝術市場發展的大潮中,中國當代攝影作品以其獨特的風格逐漸被人們所推崇,尤其是受到國外收藏家的青睞,攝影作品價位普遍上漲。

  王慶松,中國當代攝影藝術市場中的重量級人物。其作品融合古今,把中國傳統文化符號與現代生活相結合,以幽默、調侃、反諷的語言表達自己對於身邊發生的各種變化的體驗。王慶松攝影的這種社會人文幽默感,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逐漸受到了海內外藏家的喜愛。近幾年,隨著國內攝影市場的發展,王慶松攝影作品頻頻亮相於海內外的拍賣場上,作品價位逐漸上升。

  通過2006年春拍到2008年春拍王慶松攝影作品上拍量、成交量、成交金額圖表,我們可知,從2006年春到2007年秋,王慶松攝影市場總體上呈上升發展趨勢,2007年王慶松攝影無論是在上拍數量上,還是成交金額上,都達到了歷史最高,並且在07年春拍中作品成交金額達到目前的最高288.96萬元,2007年是王慶松攝影作品拍賣的黃金年份。到2008年春,王慶松攝影作品行情有所緩和,處於穩步前進狀態。

  根據雅昌藝術網所示,截至2008年6月30日,王慶松攝影作品共上拍32件,成交了26件,成交率81.25%,總成交額為955.63萬元。其中,2006年王慶松攝影作品上拍量為5件,成交率為80%,這5件作品均在紐約蘇富比上拍,作品《跟我學》(120×300㎝)以318,400美元(253.45萬元人民幣)成交,成為王慶松目前個人作品的最高價,位列2006年度中國當代攝影排行榜首位。

  2007年,在經過攝影市場一年多的開拓和發展,王慶松攝影品上拍量共18幅,比2006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並且出現國外、內地、香港三處開花的局面:紐約蘇富比仍然以“元老”的姿態上拍了王慶松的10件作品,其中8幅攝影超過10萬元,7幅作品的價位高於內地與香港的拍賣價位,這主要是由於國外攝影市場發展比較成熟,已擁有一批攝影收藏家。2007年,王慶松的最高價攝影作品為拍攝于2001年的《過去,現在,未來》(三聯照片),成交價為93萬元,低於劉錚《四美圖》168萬元的成交價。這件作品是在3月份于紐約蘇富比上拍的,描繪的是三組不同的歷史雕塑,人們置身鏡外,感受著歷史的變遷。

  2008年春,王慶松攝影市場比2007年有所減緩,作品上拍9件,總成交額為140.33萬元,低於2007年春、秋拍的成交金額。08年春作品成交率為66.67%,比07年83.33%的成交率降低了十幾個百分點,這些數據都表現了王慶松攝影市場在08年春出現相對不佳狀態。在這一拍賣季,紐約蘇富比拍賣了6件,其中只有1件流標,而在中國內地上拍的3幅作品,僅1幅成交。中國嘉德拍出的《過去,現在,將來》(十件之一,2001)落槌價為98.56萬元,成為此季的最高價作品。

結語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王慶松的攝影市場在國外比較成熟,紐約蘇富比成為其作品走入藏家的重要陣地。並且隨著國內攝影市場的不斷發展,其攝影在國內已形成一定的購買群,價位不斷上揚。但與國外攝影家相比,作品價位存在一定的差距,這與國內攝影市場起步晚有很大的關係。但隨著國內攝影市場的迅速發展,這種差距逐漸在縮小。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稿] 紅鼎藝術藝術家聯展
· [專稿] 文化衝突?不,謝謝!
· [專稿] 針孔攝影作坊和攝影討論會
· [專稿] 劉純海油畫展
· [專稿] 德國三月空間——張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