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設計·新媒體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世紀對話”第二屆北京國際新媒體藝術展暨論壇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6-05-07 13:04:09 | 文章來源: 設計線上

主辦
清華大學,中國
ZKM |藝術與媒體中心,德國
V2_多變媒體學會,荷蘭
中華世紀壇數字藝術館,中國
2005年5月31日——2005年6月30日,北京,中國

協辦
Ars Electronica 電子藝術中心,奧地利
NOVAMEDIA澳大利亞新媒體藝術社,澳大利亞
NTTICC互動傳播中心,日本
BANFF班夫藝術中心,加拿大
MECAD 媒體藝術與設計中心,西班牙
紐約理工大學,美國

展覽
    繼2004 年5 月首屆北京國際新媒體藝術展暨論壇的成功舉行,古都北京將於2005 年再次隆重舉辦這一國際新媒體的年度盛會——“2005北京國際新媒體藝術展暨論壇”。本次活動由中國清華大學、德國藝術與媒體中心ZKM、荷蘭V2_共同主辦,並與奧地利電子藝術中心Ars Electronica、澳大利亞NOVAMEDIA新媒體藝術社、日本互動傳播中心(NTTICC)、加拿大班夫藝術中心(Banff Center for the Arts),西班牙媒體藝術與設計中心(Media Center for Art and Design)以及美國紐約理工大學共同協辦。論壇將邀請國際各大知名學府和藝術組織,在“世紀對話”的命題下,圍繞“飛越之線”主題,就中國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巨大衝擊和新興機遇展開未來展望和藝術闡釋,相信東西方世界的藝術新思想會在古老的北京碰撞激蕩,進而共鳴昇華,這將是2005年中國首都又一場激動人心的國際盛會!

主題展飛越之線 — 超越都市 IN THE LINE OF FLIGHT--Transcending Urbanscapes
    中國的現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城市化的進程。城區的快速發展帶來了社會的重大轉型以及由此而來的人口、地貌、社會之根本重組及再次分配,思想文化和藝術創造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生了交流激蕩和融合嬗變。移動通訊、影視廣播、網際網路、DV這些媒介建構我們的日常生活體驗的同時,也極大影響了當代城市生活的社會、文化、經濟、科學和政治等各個方面的基礎。這種社會大變革既孕育著興奮與希冀,也包含著焦慮與困惑,更有著熱情與渴望。新興的中國都市正日益被最新的通訊與傳播工具所滲透,並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迅速成為全球高科技的重要環節。
    在這一背景下,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們在新媒體領域進行了廣泛的探索和嘗試,他們運用全新的表現形式和藝術策略不斷挖掘新媒體的特質與潛能,傾力投入並不斷反省,評判並質疑新技術下的城市設計,對媒體技術主導下的當代社會形態提出異議。
    以“飛越之線”為題的第二屆北京國際新媒體藝術展旨在探索這一歷史挑戰下所産生的多種情懷和回應,展望世界媒體藝術最前線,研究媒體技術分化重組的內在潛力。
此次展覽將邀請眾多國際知名藝術組織和藝術家參加,在“飛越之線”的主題下,一系列作品將以獨特的視角對當代社會提出尖銳和及時的課題,對激蕩更新的社會文化及經濟氛圍做出多重注解,並對“創造性”以及時代體驗予以重新評估。展覽將囊括各種具有代表性的新媒體藝術形式:遙在藝術(telematic art)、虛擬現實藝術、網路藝術、機器人藝術、交互影視、軟體藝術、毫微藝術(nano art)、遊戲藝術以及其他借助媒體技術的新藝術形式。
    此次展覽重在展示時代背景下的新審美感知,見證都市興起中的多元化可能性、差異的整合性、城市化的本土性,就當代全球都市生存狀態提供一個全新的視野。

學術展:同時舉辦的是由國際及國內知名學術及教學機構參加的學術展:
1) 藝術創造的視野/ 創意之呼聲
2) 理論/ 批判
3) 研究/ 教育

預備參展單位
1) 德國藝術與媒體中心ZKM
2) 荷蘭V2
3) 美國紐約理工大學
4) KHM(科隆媒體藝術學院),德國
5) IAMAS(高級媒體藝術與科學學院),日本
6) 奧地利電子藝術中心Ars Electronica
7) 澳大利亞NOVAMEDIA新媒體藝術社
8) 日本互動傳播中心(NTTICC)
9) 加拿大班夫藝術中心(Banff Center for the Arts)
10) 西班牙媒體藝術與設計中心(Media Center for Art and Design)
11) 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
12)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
13) 中國美術學院,中國
14) 同濟大學,中國
15) 其他單位。

飛越之線——新媒體藝術實踐及教育論壇

第一部分:新媒體藝術——文化全球化的煉金術

    新媒體藝術全球化的實驗性探索,使之立足於藝術創作新視野之顯著的位置。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根據摩爾定律,快速發展的技術革新不斷重塑我們的世界,引發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不斷變革。由此也催生出一個問題:在這個快速變化的資訊社會裏,究竟是什麼建構了藝術?反觀歷史:技術的進步往往拓展了藝術本身的應用領域。法國哲學家笛卡兒的世界觀最終形成了貌似真實的現實主義藝術,現代主義對圖像的解構正是世紀之交飛速發展的機械式重復再生的結果。當今的資訊社會模糊了虛擬與現實的界限,影射了主體與客體間的互用性,並且開始踏上探索微觀微型生物圈與宏觀空間戰爭的征程,它亦顯示了對海森堡“測不準原理”的最複雜的註釋,標誌著一個不安地搖擺于多重力量之間的新紀元的到來。這已遠非是簡單的意識形態與經濟決定論的問題,新的社會形式要求隨機和即興的反饋,快速成型和實時取樣。一個不僅創造物體而且構建(重建)主體的新形式的煉金術正呼之欲出。這是一種在本土和全球進行的試驗性探索,既有個人的努力也有群體的奮鬥。處在技術與創新之交叉點的新媒體藝術,將不可避免地成為21世紀的煉金術士。不管是在發達國家內部爆聚式的演變還是在發展中國家向外激增式的爆發變化,全球範圍內的城市環境正是這些技術進步的縮影。城市文化在動態與間或有所創傷的變化中,也為藝術的介入和創意視界的開闊提供了試驗的溫床和變革的動力;正是在這種獨特的社會背景下,藝術家和理論家們進行著廣泛的探索和試驗。
    在“飛越之線”主題下舉辦的“新媒體藝術——全球文化的煉金術”會議是由藝術家、策展人和理論家們開展的論壇,大家將就新媒體藝術的多樣性以及在當前複雜環境下迥異的表現形式進行探討。

    來自世界各地的與會者將就此進行討論和發言。

第二部分: 解讀新媒體藝術教育

    隨著數字媒體在廣闊的學術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大學的媒體藝術教育亦開始在跨學科之間進行拓展。
    教育方法和模式的創新,促使電子媒體實踐和理論在主流學科如藝術、設計和建築下變化發展出新的學科和教學體系。這些教學計劃,認為人文學科與自然科學之間關係已發生了新的變化。
    媒體藝術教育的新模式尚處於不斷探索和發展的階段,由此也衍生出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和極大豐富性。我們將如何從早期的嘗試中獲取經驗,並從諸學科交叉的特性角度逐漸深入開發出更成熟的發展模式?在新的美學實踐和指導性的學術方法理論中,諸學科交叉的特性又要體現到何種程度?而對這些傳統的媒體和設計係又要如何界定?在這個數百年來以專門科目佔主導地位的機制內部(或外部),建立跨學科的教學計劃需要有什麼正式和非正式的結構?我們又該如何發展能夠應對複雜的社會、文化、技術條件下的新媒體藝術教育模式?當商業與學術發展資金之間越來越盤根錯節的時候,如何維繫藝術在多學科交叉背景下的自主性?
    “解讀新媒體藝術教育”是以“飛越之線”為主題的會議的第二部分,為學術領域裏的藝術教育與實踐以及學院與學生間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創造一個對話的機會。來自世界各地的演講人將以此主題並以中國為背景展示不同的模式,營造一個富有成效的交流環境。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