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設計·新媒體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中央美院附中校長與英著名設計教育家訪談實錄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6-05-05 20:13:49 | 文章來源: 搜狐網

中央美院新校址籃球館效果圖

 

中央美院附中新校址食堂效果圖
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搜狐嘉賓聊天室。今天我們邀請到了中央美術學院附中校長張為之老師,中央美術學院附中ACUK國際藝術預科課程辦公室負責人丁志寧先生,倫敦藝術大學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的院長Jane Rapley女士,以及張波先生,他是倫敦藝術大學中國代表處的主任,非常感謝大家的光臨。今天我們的嘉賓將和網友線上交流中英藝術教育和創意教育的發展和前景,希望能給希望到英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們提供一些借鑒。 
    
  張為之校長從事藝術教育這麼多年,對於兩所學校中英藝術教育交流的情況,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
    
  張為之:中央美術學院附中過去的50年裏創造了很多驕人成績,培養了一批對中國藝術事業有所貢獻的學生。倫敦藝術大學在英國也是眾所週知的名校,我們希望利用我們兩所學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優勢,能夠在兩國藝術教育方面多多交流,並向英國、向倫敦藝術大學輸送合格的優秀畢業生,使得兩國的藝術教育共同促進,共同提高。
    
  主持人:目前中央美術學院附中有哪些國際交流項目可以促進這一交流?
    
  丁志寧:從去年開始,我們和ACUK合作了一個課程,這個項目的主旨就是為英國的藝術高校培養合格的畢業生,或者輸送高中畢業生到他們那裏就讀大學和碩士學位的課程。倫敦藝術大學的中央聖馬丁藝術設計學院是一個中國學生和老師非常崇敬的一所學校,非常希望我們的畢業生最終考到倫敦藝術大學的中央聖馬丁學院主流的專業裏。
    
  主持人:在這個項目中,張校長您是怎麼滲透您的發展思路的?
    
  張為之:中央美術學院附中是一所有50多年曆史的優秀學校,主要是向中央美術學院和全國藝術院校輸送合格的藝術生。這是我們辦學的大方向。我們現在也在開始搞和國際的合作項目。比如我們和日本中央美術學校有過一些合作,另外就是這個ACUK的合作項目,這是和英國九所藝術院校的一個合作,經過一年的預科課程然後向這九所學校輸送後備生。我們借倫敦藝術大學的聖馬丁學院的院長這次來中國,希望進行一系列的探討,能夠在今後找到這樣一個合作點。
    
  主持人:丁志寧先生,您作為學校國際合作的負責人,先期做了哪些準備?
    
  丁志寧:由於中英兩國在學生的選擇標準上會略有不同,比如中央美院附中更強調基礎美化繪圖方面,中央聖馬丁藝術學院則在各個設計方面有它非常強項的專業。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前期做的主要工作是一直在和倫敦藝術大學的中國代表張波先生接觸,了解倫敦藝術大學中央聖馬丁藝術設計院招收學生的標準、考核的方法,這樣更有針對性的培養我們的學生。
    
  主持人:Jane Rapley女士第一次來中國是嗎?
    
  Jane Rapley:第二次。
    
  主持人:剛才丁先生講到兩所學校招生的標準有一些不一樣,肯定有一些網友和學生想知道聖馬丁大學對於招生方面有什麼特色,特別是對中國學生有什麼區別?
    
  Jane Rapley:大致來講最主要的一個選擇方法的差別就是好的作品集,我們要求學生給學校上交一個好的作品集,根據專業不同,會要求作品當中有一個側重點,比如工業設計和陶瓷設計的要求就是不一樣的。學校希望通過這個作品集看到學生在申請的這個專業領域裏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構思在面,這並不是要求他已經是一個多麼優秀的藝術家,而是我們需要看他的潛力所在。談到具體的標準,比如時裝設計和産品設計上,我們會要求學生有非常好的三維空間的感覺能力,其他的平面設計課程則要求有兩維設計思考的能力或者説感覺。當然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我們非常注重學生的創意。
    
  舉個例子,在我們學校就讀材料、布料和時裝設計的學生,對他的顏色感知的要求比較高,比如平面設計這方面就會相對少一些,不同的專業不同的傾向性。還有一個非常廣義的一個標準,就是我們非常注重學生自己對藝術的理解和感知,和他的天性。比如之前提到學生申請時要提交一個作品集,我可能看到第一個作品集之後非常好,第二個同樣來自於那個學校的同學提交作品,看到以後也覺得非常好,然後第三個也很好,但是你看到三個同一屆畢業生的三個作品好的背後是一個很好的學院的教育帶來的優秀,而不會體現出學生自己。相反你看到一些學生作品集可能一般,但是經過了解,並不是學生自己沒有才華,沒有天賦,而是可能學校的教育沒有把這個學生的才華完全挖掘出來。
    
  丁志寧:所從這一點上來講,我們中央美院附中就會很注意,我們的學生在一個比較小的年齡段就會有機會把他的藝術才華充分挖掘出來,最終能夠表達出他自己不同個性的東西。而不僅僅體現的是學校的氛圍。
    
  主持人:聖馬丁會看中央美附中學生的能力,那麼張校長您對學生的要求或者課程的設置培養是如何區別於其他學校的?您能談談這方面中央美院附中是怎樣做到的。
    
  張為之:我們在設計類專業方面,做了很多的拓展。我們不僅是為原來美術學院附中的雕塑、國畫、版畫這樣傳統的科目作拓展,現在我們也面對了一個藝術教育的新領域,就是在平面設計、服裝設計,還有工業設計、染織、陶瓷等等領域作為學生將來的發展選項,這也包括多媒體和動畫等等專業。聖馬丁學院院長講的注重學生創造性和他自身對藝術的理解,這也正是我們現在教學所努力的一個方向。所以在這一點上,我們跟他們是一致的。
    
  當然它是一所大學,我們是一所中學。中學的學生由於年齡比較小,他們的感覺很新鮮,創造力也非常活躍,對生活很敏感,所以在這個年齡段確實我們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力和他們自己對生活對藝術的理解。我們附中有很好的辦學條件,有很好的圖書館,現在世界上各國藝術類的新發展和走向的圖書,我們的學生都能在學校看到。過去説美院附中是藝術家的搖籃,從現在看,我們的面擴展的更寬了,我們不光向傳統繪畫專業輸送人才,還要向藝術設計類的院校輸送後備人才。現在附中還要面對國際化的問題,我們引進了很多從國外留學回來的老師,他們直接從國外學習設計方面的知識和理念,然後可以在我們的教學中體現。
    
  比如,最近我們請美國一所藝術高中的老師來授課,我們和他們談互換教師教學的項目,他們對我們的教學很感興趣,我們也派老師到他們那裏教,這也是一個國際化的路子。從總體發展來講,美院附中,不僅向中央美院輸送學生,也向全國的藝術院校和國際上的院校輸送生源。
 
主持人:謝謝張校長。張波先生,中央美院附中作了很多國際化的準備工作,那麼您在這兩個學校溝通當中會起到一個橋梁作用,您認為這樣的交流給中國的學生帶來什麼樣的資訊?
    
  張波:聖馬丁藝術學院是歐洲最大的藝術和設計類學院,除了聖馬丁以外,倫敦藝術大學還有其他四所學院,切爾西藝術與設計學院、倫敦服裝學院等等,我們除了時裝以外,還有純美術,還有各個設計專業,平面、多媒體、環境設計、傳媒等等很多專業。我們的學校學科設置和中國的藝術院校有很大的不同。舉個例子來説,就是我們本科是三年制的本科,但是三年制本科之前有一年預科課程,所有的英國本國學生和歐洲的學生,美國的學生完成了他們在本國的高中學習也要經過這一年的預科課程。這一年的預科是必修的。因為我們的預科採用了包豪斯的教學體系,所有三大構成,就是平面構成、色彩構成和立體構成以及設計基礎,藝術理念藝術史這些國內藝術院校在大一或者大二才能學完的課程,在預科這一年完成。這也是進入本科以後,學生們就開始各自組成小組,來承接不同校內和校外的項目,老師根據同學們做各種實際項目當中表現出來的能力進行評分,根據他們各種技術的需求配備課程,就是非常的靈活。
    
  我們這個星期也參觀過中央美院,也參觀過中央美院附中,在中國美院附中這樣的學校,學制四年,但是大多數是素描、色彩、也涉及到一部分的基礎設計課程,但是還更注重於一些手繪的一些技能技巧,這個問題和張校長也討論過。國內的藝術附中學校,學生很多精力學習這些技巧性的東西,隨著視覺表達手段多樣化,很多東西不需要你用很強的手繪技巧繪出來,各種數位相機、錄影機可以表現出來。
    
  剛才我談到了我們預科一年學的內容非常的多。學習水準也比較高,這就決定了很多國內的,比如附中的學生或者説留學預科,經過一年預科學習的學生,來申請我們學校的時候,也要經過預科一年,這個是非常必要的,學的內容非常多。
    
  我們做的工作,就是努力的把我們這種教學體制的設計和國外的差異,介紹給國內從事基礎藝術教育的教育者和國際院校預科學校,明白我們之間的差異,如果説希望把一些優秀的學生送到我們學校來,可以提前讓學生明白這種差異,提前做好相應的準備。我們所做的工作主要進行這方面的溝通,我們非常希望能有優秀的學生,從美院附中,從留學預科當中申請我們的學校,這個我們非常歡迎。 
    
  主持人:在溝通過程當中,Jane Rapley女士有沒有接觸過在中國和在美院附中學習藝術的同學,或者有沒有接觸過在英國的中國學生?在聖馬丁藝術學院就讀的中國學生很多嗎?
    
  Jane Rapley:這個數字在增加,以前很多中國學生可能並不是來自於中國大陸,但是去年大陸的學生在逐漸的增加,主要的方向是平面設計、産品設計、時裝這一塊。
    
  主持人:中國的學生到英國接受藝術方面的教育,對於倫敦藝術大學這種文化氛圍有沒有起到一定的作用,而這些學生中間有沒有一些很傑出的人士,給即將願意到英國接受教育的同學作為一個榜樣,有沒有這樣一個激勵機制?
    
  Jane Rapley:所有的國際學生對於我們來説都是很重要的,每個國際學生都會在不同的文化下進入這所學校,賦予國際多元性,坦白來説,中國學生到現在還沒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因為畢竟中國,尤其從大陸過去的學生,可能人數沒有那麼多,也沒有在學校當中呈現出一種主流的態勢,但是我們看到中國學生做事很認真,他們的技巧很好,也很受人尊敬,我們的學院能夠教給中國學生更多的是把中國學生變得更加自信,更加自信于他致力於一件事情,勇於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簡單的接受教師告訴他們去做的,因為我們是把每個學生當成獨立的個體,我們教師不是要教他們怎麼做。講到現在比較傑出的華人學生,有一個來自香港的學生,他已經做的很成功,我們還有一個學生叫做葉明子,在北京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她現在已經是有一定影響力的設計師了。
    
  主持人:張校長,聖馬丁院長也談到了關於中國學生在海外受教育的情形,您認為附中應該培養學生的哪些能力,學習哪些經驗,可以使得中國的藝術教育以及中國學生他們的作品和設計能夠走向國外,達到這種國際化的目標。您有哪些打算呢?現在能夠去海外接受藝術教育的學生還是少部分,附中有沒有擴招的項目?
    
  張為之:這個是我們現在正在著力探討的問題。學校的規模擴大,招收的學生可以多一些,我們就有條件突破原來的基本上從俄國寫實的一個教學模式。恐怕將來我們在設計這一塊的投入會更多一些,招收學生也要求外語還有這方面要加強。如果我們反思附中教育上的得失的話,過去我們過分注重寫生的技巧和技能,而忽略或者説學生的創造性和掌握更多的思維的方法和掌握更多的工具方面,確實是我們做的不足,這就是改革開放以後,我們逐漸意識到的問題。所以現在我們會請一些老師和國際院校進行交流。作為傳統來説,我們原來這一塊也不可能丟掉,畢竟和寫生藝術、繪畫藝術還是有一種傳承的關係,這個路不可能斷掉,這個傳統還要保留。但是我們可能更多的就是在設計類專業,我們會有很大的擴展。
    
  教學的方法和思路要和國際接軌。另一方面我們反思我們的教育,我們附中的教育基本上是寫生這一套,還有一個不足是對我們的傳統文化,對我們傳統的哲學,比如中國繪畫、中國的書法、中國的文化的一種觀念,實際上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從五四時期那個時候對傳統文化是一種徹底否定的態度,從現在看來,我們傳統文化有很多非常優秀的非常經典,而且相比現代世界文化也不落後,或者可以接軌的這樣的很多東西。我覺得這個是應該我們要發掘的,而且在我們教育中要體現。
    
  今年附中要擴招,以往招80人,今年我們要招300人,300人中其中有一個國畫班,學生入學的時候,要考他的書法,要看他對傳統文化是否了解。我覺得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我們除了教他現在西方的設計觀念意識以外,我們還要教他傳統中國文化的基本東西。這些都會對孩子有作用,哪怕到英國學了現代設計,恐怕傳統文化的因子在國外發揚,會有新的創造。
    
  主持人:“民族的才是國際的”,張校長自身也是在國畫方面造詣很深,所以我相信中央美院附中的學生一定會給國際帶來新的中國風。我們想聽聽張波先生他的一些建議和意見,因為您可能接觸中英兩方面比較多,從您的角度來看,中國學生有哪些優點,讓英國藝術教育更加青睞于中國學生,另外還有哪些缺點和不足。
    
  張波:我覺得張校長説的非常好,就是中國的學生將來要想在國際舞臺上有一席之地,在藝術領域,在設計領域,在創意産業領域,應該更多的是立足中國淵源流長的傳統文化。紮根於此,也要有所發揮,有所開拓,有所創新。有一個例子,我們院長這幾天在北京各大院校訪問、參觀,一些中國學生會拿他們的作品給我們院長看,像週一在清華美院做講座的時候,有三個設計師專程從上海趕過來,他們在上海有自己的服裝工作室,專門設計傳統中國服裝的男裝或者女裝,他們覺得他們已經做的非常成功了,他們已經有一定的市場,得到了市場一定的認可,但是院長看了以後,就感覺他們還是停留在傳統中國的服裝設計理念和工藝基礎上,並沒有朝前發展,沒有把這個設計理念也好,設計的水準也好,沒有超前推進。更重要一點,沒有一種現代感。
    
  因為這個時代已經發展了,你再拿幾千年的服裝把它搬過來,只是重新做一下,這個是不可取的,人人都可以這樣做。這樣就不是一個有創意的設計師。所以院長多次説到你要立足於中國的東西,你一定要有所發展,要把它和現代的元素融合起來,然後使人感覺到既有中國的特色,又有國際化的水準。我們院長舉過一個例子,大概在幾年以前,迪奧的首席設計師約翰加利諾,這個最著名的服裝設計師來到了北京,去了北京的大柵欄,他看了很傳統的中國的一些服裝服飾,以及一些表演,從所見所聞中他就得到了靈感,回到巴黎以後,就設計了一個系列,完全應用了中國的設計元素在裏面。中國元素很明顯,現代感也非常明顯,這是一個例子。
    
  中國學生要想將來以後在國際上做自己的品牌,做自己的特色,應該是既發揮中國傳統的東西,又要有現代的東西,兩者完美結合起來,是非常有競爭力的。中國學生的長處,也可能是中國傳統的原因。就是手繪的基礎很好,這個也是要成為一個好的設計師一個必要的基礎之一。
    
  但是中國學生可能太注重於把這個東西畫的像什麼東西了,而沒有説把他的一些主意或者創意體現出來,僅僅老師強調你要畫的和這個石膏像或者模特要特別像,才是一個好的作品,但是我們認為畫的像已經不是衡量一個學生水準的高低的標準了,相機很方便的,照一張百分之百一樣的東西很容易,更重要的是創新,在大學有一個理念,要想成為一個好的設計師,必須先是一個好的思想者,要先有思想,先有idea。現在視覺實現的手段很多,而且到了實現那一步的時候,有各種人會幫助你實現,不一定説你一定要完全自己畫出來或者做出來,會有專門人做不同的分工,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好的設計師的話,就要超前想一些東西,然後在一些人的幫助下,把它實現出來。這是我們接觸中國學生的一個欠缺的地方。
 
主持人:您認為中國學生在自己的學習過程中,有哪些方法可以讓他們向這個方向發展?
    
  張波:可以多開一些創意思維訓練課,或者多做類似的練習,使他們的思維變的發散,變的有創意,同時老師也一定的強調,要鼓勵學生自己去探索,去冒險,不要怕犯錯誤。
    
  另外我感覺,中國學生應該學習的,是英國藝術教育所強調的一些東西。比如我們招收學生的時候,都要強調學生有一個完整的作品集,這個作品集並不是最後畫好畫的一個羅列,而是每個作品一開始有什麼主意,怎樣得到的創意,怎樣獲得的靈感。因為這個創作過程是非常非常豐富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有取捨,有方法的取捨,有路徑不同的嘗試,通過各種過程可以看出一個學生思路發展過程,從這個思路發展過程,可以看得出他欠缺哪些東西,他的長處在哪些方面,這樣很全面很真實的來判斷一個學生將來以後適合在哪個方向發展。我想這個是國內藝術,本科生也缺乏的。
    
  你的草稿在哪,你的過程在哪,都扔掉了,老師沒有要求我們保存這些東西,這是從形式上看,我們感到的最大的不同。我想將來在預科教學中,中國的藝術教育也要強調學生要保存自己的創作思路,把他們完整的做成一個作品集,這樣自己從創作思路當中,也會感到實際上這個可以改變一下,可以有一個很好的創作過程。在北京的一些國際藝術學校,他們的學生會按照國外的方法去做,明白告訴你,這個思路從哪來的,這個靈感是經過多少環節,多少步驟,又發展到現在的作品或者一件東西,這樣都很清楚。個人能力就表現得非常完整。
    
  張為之:張波説得很好,我補充一點,實際上要改變中國藝術教育的現狀,是在對中國藝術教育是一個很嚴重的課題。就是説,以前的這樣一種教育的模式,已經在中國是很普遍了,就是畫一張素描畫像,甚至於很多補習班就突擊這樣,考試的時候,就畫一個頭像,色彩寫生或者什麼,但是我們在探索改變這個狀況,借今天座談的機會,我可以向全國的考生有一種呼籲,就是以往想要考美院附中的孩子很多,但是不敢考,為什麼不敢考呢?因為覺得沒有時間練這個東西,可能他畫不好,怕考不上,所以就不敢。這些孩子可能是很有創意的,一旦把他們引導到一個藝術的路子上,開啟他們的藝術閘門,可能他會是一個很好的藝術家。所以我們考試的內容,或者説我們評卷的標準,都可能隨著我們學校的擴招,我們會逐步改變的。
    
  今天我們只是改了小小的一步,比如搞書法加試,今後可能再招的時候,可能考試的內容更擴大,比如有的孩子會有動漫方面的能力,一本一本一套一套的,連編劇帶全過程的完成,都是非常有才能的孩子。要是靠原來那套考試的內容和方法,也許就考不上。所以我們在考試的時候,逐步會採取一些新的考試標準來考。雖然我們今年是增加了招生名額,招三百人,但是跟全國的喜歡美術的,想要報考美術學院附中大量考生來比,還是一個零頭。就是近千人的報名,我們只能取一個少數。將來我們怎麼考法?怎麼錄取法?確實對我們也是一個改革的一個課題。
    
  當然我要強調,我們希望提高一些文化素質,文化課學得更好一些。就是他的基礎知識比較全面,素質比較全面的,這樣的孩子,可能對他將來的發展更好,就是不一定繪畫技能練到什麼程度,但是這個孩子是這塊料,那麼這樣的學生我想收穫會大得多。我呼籲凡是喜歡畫畫的,你有這個意願或者有這個願望,不妨也來考考,也許你的作品就被老師看中了,不要自暴自棄。 
    
  丁志寧:我補充一下,中英教育方面的不同和學生不同的學習方法,這可能是我日常真正研究的一個課題。張先生談到學生創作的過程,我們每個學生進入學校的時候,每個學生會發兩個速寫本,大的放在教室或者宿舍裏,讓他有時間想到什麼畫什麼。另外就是每個人送一個小的速寫本,讓他揣在口袋裏,坐公共汽車,逛公園的時候,聊天的時候想到什麼,寫些什麼,畫些什麼,包括有些學生中午吃飯的時候,在餐廳紙上畫一些什麼,我們老師都會問,你是受什麼靈感啟發。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我們發現一個人的學習是有慣性的。比如我們非要把一個傳統的中國的藝術類學生讓把在一天之內變成一個英國或者西方大學也好要求的這樣一個學生,是很困難的。我們現在用一學年時間,希望把學生變成一個西方式的或者中西合璧的學生,這樣可以做到,但是學生很辛苦,老師也很辛苦,我們現在美院附中也在探討這樣的課題,也在探討這樣的可能性。就是我們希望學生在更小的年齡段的時候,把我們美院的教學方式加以改革,改革過程中,從西方,主要從英國高校領域中吸收他們優秀的教學方式方法,吸收到我們的改革過程當中,學生在相對小的年齡段,通過相對長的時間,這樣學生會舒服很多,最終學生學習的效果和成就也會很好。
    
  張波:對,實際上不是説我們非要變成英國式的,或者是國外式的,而是創意設計,藝術設計教育本身內在的一種需求。比如我們以前可能培養的學生主要的是做一些靜態的一些作品,或者畫一些寫意的靜物性的一些東西。但是現在如果説要想在設計領域在創意産業領域要有所作為的話,就要從年齡更小的時候,就要開始教他們一種方法,如何變的去了解學設計學和創意專業的一些知識的時候,應該有什麼樣的學習規律,這個學習規律可能就是説,東方、西方、中國、英國基本上應該是一樣的,是一種認識發生和發展的一種規律。這個需要我們在英國可能有些地方做的比較成熟,歷史比較悠久的,可以吸收這部分的東西來,應用到我們現在的一些不同年齡段的教育當中。
    
  張校長提到的比如説一些學生可以不同的作品來改變他的才能。剛才討論過一個問題,實際上在我們學校錄取學生的時候,不一定要求學生非要有素描或者説速寫或者色彩的作品,如果沒有,比如有些年輕小孩喜歡用數位相機或者錄影機,DV拍攝一些很有意思的一些圖片或者一些片段,根據他的視覺和邏輯思維,把他們組織成一個有故事情節版也好,或者小故事也好,這個都可以拿過來,我們都認為可以來檢測一個學生是不是有設計的天分或者有設計的素質。
    
  主持人:在我們現在教育當中,創意教育變成一個很重要很核心的部分。在這個創意教育方面上,中西方應該更多交流,讓學生在這種環境下,更快的成長起來。推進創意教育,並且推進中國興起的創意産業。
    
  張波:對,對,實際上倫敦藝術大學,有一個專門研究藝術設計教育的一個研究機構。因為我們做教育有150多年的歷史了,專門有一個研究室來研究,藝術如何被教,學生學習的規律是什麼,我們也願意把這些經驗或者把這些探索到的一些規律性的東西介紹到國內來,介紹到美院附中來,介紹到留學預科班中來,大家共用這些成果。有些東西對中國不合適,但是有一些可能是共同的一些規律性的東西。這個還是可以借鑒的。
    
  主持人:説起創意教育,我們都知道曾經有一個創意教育的一個很大型的活動——創意英國,倫敦藝術大學聖馬丁藝術學院,在這個活動當中,是怎麼作活動的,怎樣把英國的創意介紹到中國來?
    
  Jane Rapley:這是一個很大系列的活動了,有很大的展覽或者活動,對於整個倫敦藝術大學來講,我們有很多優秀畢業生,很多年以前的,現在做的很成功的畢業生,參與到這樣的展覽,包括世界巡迴展覽這樣的活動當中來。幫助活動的開展與推進。同時我們很多教學員工,包括在校的學生可能同樣也是在不斷隨著這個展覽在全球巡迴的走,包括我們教職員工給一些展示的作品,讓大家推進這項活動。我們現在有一些正在積極籌措的計劃,希望能把這項創意英國或者説這樣的一些計劃能夠繼續推進,我們正在和英國政府探討,希望從他們那裏獲得一筆資金,幫助我們建立創意産業中心或者這樣名稱的機構,希望把我們以前在英國本土,在歐洲大陸上已經一些成功的經驗,就是如何使這種創意與産業更好的聯合在一起的經驗,介紹到中國和印度這邊來,也是希望能夠使我們這種大學包括英國的創意産業,與中國的行業産業我們的一些教學機構,有一個很好的良性的互動。我們現在在等待的就是這樣的資金支援是否能夠得到。
    
  張為之:我有一個問題,剛剛她看到我送給她的附中學生作品集的時候,她説到原來在英國也有這個年齡段的藝術學校,但是後來取消了。很可惜。我了解到的國外的中小學教育情況,就有很多的有關藝術素質方面的教育內容。可以帶學生去博物館,可以帶學生到一些有文化傳統的地方進行熏陶。所以在他們國家那樣的藝術中學取消,恐怕關係不大,但是中國國情不一樣,中國仍是一種應試教育,學生在中學階段,每天就是那點文化課的內容,壓的學生根本沒有時間去進行藝術素養方面最基本的訓練。
    
  中國國情特別需要我們附中這樣的學校。因為這個年齡段給他藝術素養和不給他不一樣,真正在這個年齡段受到藝術的熏陶,可能將來就會成為一個藝術家,可是這個年齡段想要成為藝術家,或者想要接受這個素養,沒有機會或者沒有條件接受,就很可惜了,我認為這個年齡段最重要。美院附中的成立是徐悲鴻先生提出來的。我認為在中國的國情,美院附中這樣的學校是非常必要的。當然如何教?如何選材這對我們是一個課題。可是這個學校是必要的。我特別想請教院長,她怎麼看待的,在英國是怎樣的。
    
  Jane Rapley:這一點非常必要,我認為您的觀點非常正確。在中國這樣的教育體系中,這樣的專業中學有它存在的必要,另外即使英國已經取消了專業類的中學,但是我們的中學也都開設了藝術類的課程以及設計課程,我們的中學有這樣的選修課程,跟中國的體制不太一樣,學生可以選修藝術或者設計,儘管是這樣,我認為像一些學科英國的高中生也接觸很少,比如陶藝,陶瓷設計這樣的學科,很多學生都沒有機會去系統的學這種學科,造成當他們來到我們大學的時候,又會給他講,重新告訴他學哪些技能或者技巧,鼓勵學生要揀回一些東西,現在英國也面臨這樣的問題,一些專業藝術學科面臨的生源的技能在降低這樣的問題。
    
  在中央聖馬丁這樣的學校來講,從最初來看,就是説很多設計的初始的創意是來源於純藝術或者美術過程當中,隨著這樣的發展,我們逐漸發現設計也逐漸的有一些反哺性的東西或者反饋性的東西回到純藝術的角度,從而促進兩方面。在當前英國藝術教育來看,並沒有特別明顯的界限來把純藝術和設計截然分開,也許對於現在的中國來講,我們可以想一下這樣的問題。
    
  張為之:我聽了聖馬丁學院院長的觀點有很大的啟示,我要在美院附中進行更好的擴展,比如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意,和自己更多一種自我進行發現的機會。當然我們不會超越這個年齡段所允許的狀態。
    
  主持人:非常感謝張校長,還有Jane Repley院長,今天我們的訪談主要是探討中英兩國藝術教育互相交流互相學習的前景,也給中國很多喜歡藝術、希望到英國求學的同學帶來美院擴招的好消息。非常感謝各位嘉賓,今天訪談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