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設計·新媒體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從馬岩松看“70後”建築師的生存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6-04-21 16:00:14 | 文章來源: 中國房地産報

 

今年3月底,報紙和網路上全面熱炒著同一個消息——加拿大第七大城市密西沙加的市長麥歌蓮宣佈,來自中國北京的MAD擊敗了來自全球的其他六百多位建築設計師,以一座看上去不斷扭動的被稱為瑪麗蓮·夢露大樓的建築奪得了國際設計大賽首獎,並將付諸施工,最終成為該市的新地標。

延伸閱讀:中國設計師在大多倫多地區國際建築設計賽中勝出

經濟發展後的中國民眾在民族自尊心極速膨脹之後,總是忍不住為可以象徵國人在西方獲得勝利與尊重的大小事情而歡欣雀躍。NBA的姚明、與紐約市長一起過春節的超女,再加上隨著扎哈·哈迪德、保羅·安德魯、瑞姆·庫哈斯、赫爾佐格、安藤忠雄等國際建築大師,以明星的姿態出現在中國並且被廣大民眾作為談論的話題之後,建築師這個職業開始從幕後走到聚光燈下,成為娛樂化的一員。從被關注度的提升和整個建築界的發展而言,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至少,是邁出了走向發展的一大步。於是,這一次的中標順理成章地吸引了媒體的注意,而MAD的主要設計師與負責人馬岩松以及他所代表的新生代建築師也進一步被普通民眾所關注和熟悉。

在各個新聞報道和訪談中,都感受得到馬岩松滿滿的自信和張揚,他在接受報紙採訪時表示:“有人形容這座大樓就像國際影星瑪麗蓮·夢露一般,散發著性感魅力。這種非標準的、宛如藝術品似的設計給建築發展商一個耳目一新的感覺,能夠強烈吸引人們的注意並引發探討,我想這就是我勝出的原因”。主動而積極地宣傳自己、堅定而毫不謙虛地肯定自己,産品好更要宣傳得好,這種姿態似乎更像是一個廣告策劃人,而非傳統觀念中的建築師。但,這正是這一代新生力量與建築界的前輩們諸多區別中一個小小的體現。也許十年之後,換成我們八十年代這一批披掛上陣的時候,這種區別會更明顯。但目前看來,這已經是一個可貴的突破。

對於公眾心中一貫默默埋頭苦幹的建築師形象而言,馬岩松的確有些另類。但這種另類正是中國建築設計界開始與國際接軌的一個體現,更是建築師商業化轉型的一個代表。1975年出生的馬岩松可説是標準的“70後”,他身上那濃厚的國際化背景,使他更熟諳國際化的規則與方式,包括他作品中所體現出來的大膽設計和強烈的自我表達都帶上了明顯的西方背景烙印。從業以來一連串的獎項,特別是重建紐約世界貿易中心的方案入選更是使他聲名大振,當時甚至被媒體讚譽為中國建築師反攻海外的一個成功事件。近年來國外大牌建築師鋪天蓋地席捲而來,國內對於“中國成為外國建築師的實驗場”表示擔憂,相比之下馬岩松這一次的成功更是顯得格外激動人心,甚至在網路上出現了“外國終於成為了中國建築師的實驗場”這種有些調侃意味的言論。

事實上,雖然馬岩松和他的MAD建築設計事務所屢屢在各大展覽與競賽上拋頭露面、光彩照人,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就有很多獲得大設計項目的機會。翻看他們的履歷表,相對於大量的獎項和榮譽而言,真正獲得實施的項目並不算多。所以此前馬岩松曾在一次採訪中表示,他選擇的方式就是不斷參加各種設計競賽,這樣一方面可以提高知名度,另一方面也能獲得競賽獎金,維持事務所運作。換句話説,這是一種叛逆了所謂傳統設計形態的生存模式。這一批1970 年代出生的建築師開始以顛覆的面孔出現在建築界,並且鼓動起全新的設計理念和經營方式。更關注自我意識的表達與傳遞,更強調視覺上的強烈與獨特,更多地把建築設計藝術化甚至娛樂化,這就是他們關注的和需要的。

某些時候在人們的眼中,他們的言行與作品或許更接近那些所謂的現代主義藝術家。藝術家、設計師與建築師的界線,在這一代人中已經漸漸模糊;如同馬岩松做過的魚缸和墨冰,完全是一件標準的裝置作品或者一次完整的行為藝術。可這又有什麼關係呢?無論是什麼,能表達出自己的理念和態度,對於驕傲而自信的1970年代人而言,大概已經足夠了。

馬岩松以及他的同伴們,以獨立工作室的形態存在並且迅猛成長著。中小型的規模、國際化的背景、新穎的觀念、商業化的運作與宣傳,這些年輕的建築師以新生代的力量逐步立足於建築界,橫跨東西方之間,並且顯示出強大而活躍的生命力。作為距離我們最近的前輩,無疑1970年代人的進一步成功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鼓勵與期盼,讓我們相信,我們熱愛的工作可以給我們帶來更多的發展空間和自由環境,以及更多的精神滿足;讓我們懷抱著更美好的期望,繼續努力。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