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設計·新媒體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新媒體藝術(理論整理)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6-03-15 08:51:21 | 文章來源: 中國新媒體藝術網


    人類的每一次技術進步都會帶來藝術上的巨大變革,比如透視學和幾何學的發展影響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礦物和油料的提純技術的發展影響了北部歐洲明朗而富有層次的油畫塑造風格;機器生産的顏料和光學的研究的成果促成了外光寫生和印象派的發展。在20世紀,在藝術和科學技術之間最大的發展就是圖像技術對於藝術語言特殊影響作用。
    藝術不僅要為社會創造視覺財富,同時也必然要對社會文化進行視覺化的思考。只有這樣,藝術才能真正的實現自己的功能。本世紀以來,伴隨著流行文化的發展和商業性電視節目的普及,藝術家們開始了對於圖像化的視覺接受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思考,另一方面,開始了用實用包括攝影、電影、電視在內的各種圖像技術來從事這種思考和創作。從未來派開始,攝影和現成圖像的拼貼就成為了藝術創作的重要方式;從激浪派的白南準開始,電視就開始作為一種新的視覺技術在個性化的視覺創造中得到廣泛的應用。
在整個20世紀,攝影和電視乃至電影膠片都被從流行文化改造成藝術創作媒介。攝影本來是記錄性和紀念性的工具,而藝術家則從中抽離出了擺拍和拼貼的技術手法,結合圖像的本身的客觀性,將其發展成為獨特的個人敘述方式,從而出現了超現實主義的攝影、辛迪·謝曼的假“電影劇照”和傑夫·沃爾的偽“真實”等等。在錄影藝術中,藝術家們結合電視的電子媒介特性,創造出和大眾電視節目的不同的“藝術性電視節目”,從而出現了白南準的“電視電子畫”、以及道格拉斯的“延長電影”等等。


    就像攝影術和電影膠片是上個世紀之交的重大視覺技術發展一樣,數位技術是一個新的世紀之交的視覺技術發展。同樣,它也必然會影響到視覺藝術的發展。
    拼貼和傳統的暗房工藝中的多次曝光和多底合成,在技術上己被更方便也更強大的數位影像所替代。數位處理是圖形的拼盤,它比起手工時代的暗房操作在技術上更圓熟完美。攝影的力量來自人們對其客觀性的信任(儘管事實上他的客觀性是可疑的),幻想世界式的數位蒙太奇在因為其貌似客觀而獲得信任的同時,埋下了無數的機關,吸引了長久和反覆的凝視,客觀形象搖搖欲墮的危機感帶來了真假之間強大的張力。數位影像是拍攝之後對圖片的處理,數位影像使得圖片的體量變得無限,這樣它比傳統的攝影走得更遠,於是出現了照片裝置化。其實巴巴拉·庫格所營造的鋪天蓋地的巨大的圖文空間己經是一種裝置性的“場”。
    在錄影藝術中,數位技術使錄影短片輕鬆的分享了電影美學的許多成果──各种經典的電影時間處理手段適用於錄影。如“閃回”作為逆轉時間、激活記憶庫存的倒敘手法;慢鏡延緩時間以凸顯微妙細節的戲劇性;切換中的時間拼接以改變敘事流程,取消因果關係甚至提示同時性的手法;快鏡密集地壓縮時間縮減事件過程以強化其符號意義等。但錄影的時間處理在數字化方式下有著更大的彈性:畫中畫、多層疊畫等各種數字特技所刨造的多種時間維度重疊交*並行的種種關係,大大豐富了傳統電影語言,三維動畫造型的介入更是使任何奇思異想卻可能成為視覺現實。
    伴隨著錄影和錄影裝置的出現,互動性開始成為錄影藝術超越其他傳統藝術媒介的優勢。而數位技術的發展在造就了CD-ROM和網路的同時也使原來那種用若干個電視螢幕或者昂貴的投影設備製造的互動性變得更加輕鬆的得到實現。
    今天人們所談論的多媒體藝術已經比線性演進的電影敘事厲害太多了,結合了視頻、聲音、文字的超級文本不但可以連結到無窮無盡的其他文本之中,更可以由多種路徑進入,這已經使超級文本成了一座迷宮,而它所提供的互動性幾乎使無窮無盡的。

從目前人們設想的數位多媒體概念來看,今天的多媒體藝術還只是一個粗胚,我們還有更多的可能性去發掘。
多媒體對於藝術意味著綜合性的某種復興。我們知道現代主義時期是各種藝術門類自我凈化的擂臺,繪畫要排除文學性乃至物象成為畫布上的一些顏色,最終走到了抽象繪畫。音樂要成為激浪派的那種純粹的聲響,攝影中出現了純影派。古代藝術中,比如大教堂中,壁畫、雕塑、管風琴和建築空間協同起作用,渲染心理氛圍的"場"的工作方式看來可能在多媒體中再次出現。就象教堂中的祭壇畫搬到博物館的聚光燈下就不再神秘,多媒體將把各種藝術再次捆綁在一起,營造出不可還原為組合要素的綜合體驗。
    對於多媒體創作所需要的能力而言,傳統分科的專業藝術訓煉是遠遠不夠的。這使創作成為多學科人才之間的一種協作,再加上我們已經意識到的數位作品在傳播中多次再加工的特點,多媒體同樣加劇了個人作者的匿名,就象荷馬史詩並不是荷馬的個人寫作一樣。我們在電影片尾長長的字幕中己經見識過這種集體創作的力量。另一方面這也可能為達芬奇式的全才的出現提供空間。多媒體藝術是正在出現的數位藝術品種,它吸納了此前許多藝術方式之長,集圖、文、影像、聲音和互動性于一體,可述可論,也可以平直地鋪陳,更可以單線深入,可能性極為豐富。我們今天所接觸到的只是正在形成的冰山的一角,它的潛能還有待更多富有想像力的實踐去開發出來。一旦互動性數位多媒體作品置身於網上成為網路藝術時,將大大加強了的觀眾參與程度,將巨大地改變我們傳統的藝術概念。今天出現在網路上的藝術品絕大多數還是落後於網路本身的東西。你打開網上跟藝術有關的站點和主頁,看到的還是油畫、國畫、雕塑。可這些東西都還不是真正跟網路般配的藝術。網路藝術當然應該是多媒體,當然必須是互動的,連結著無窮無盡的東西。


    美國著名的文化理論家丹尼爾·貝爾曾經説過,從20世紀的下半期開始,人類已經由以讀和寫作為接受知識的主要方式,轉變為以看和聽作為主要的方式。儘管作為新保守主義的代表人物,丹尼爾·貝爾對於看聽文化稟持著懷疑和批判的態度,但是顯然從文字閱讀轉向圖像閱讀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電視、電影、網路和集聲音、圖像和文本為一體的電子讀物的出現無疑會對人類的知識結構、認知方式以及行為方式産生重大的影響。伴隨著全球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在改革開放以來整個社會的文化傳播方式也以一種加速度在向圖像化方面發展。
    文化和藝術的社會功能要求我們必然對這種圖像閱讀的潮流作出回應。回應的方式無怪乎有兩種,一種是技術和視覺樣式上的開拓,一種是用藝術的方式和視覺藝術的理論對圖像閱讀的時代特徵進行思考,並將這種思考用符合這個時代視覺接受方式傳達出來。因此,將數位影像藝術引入到當代藝術中來便具有特別的意義。藝術家對數位媒體的參與,往往憑藉著豐富的藝術資源,所有的這些都能為數位技術在純藝術和應用藝術上的運用提供新的可能性。他們的時間必然和商業性的數位技術公司有著積極的互補意義。和受市場制約的商業性數位技術公司相比,在藝術家的時間有著一定的前瞻性、探索性和學術性。藝術史中已有的藝術資源能使數位技術製造出更豐富、更奇特的視覺成果,滿足著日益增長的社會精神需求,豐富著我們的社會生活。另一方面,數位技術作為一種藝術表現手法,同時運用在視覺藝術和實用藝術之間。所以在將數位影響納入到藝術時間中來無疑是這兩者之間的一個交換管道。它能有效的將純粹個人的視覺創造有效的轉換成社會性的視覺産品,同時又能將社會中已經出現的視覺現象系統和有效的轉換成個人視覺創造的資源。

[説明]著作權.所有權歸原藝術家所有,中國新媒體藝術網整理.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