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生活> 音樂

火了的民謠,依然在路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7-09 09:51:06 | 文章來源: 北京日報

由兩個80後男孩組成的好妹妹樂隊,憑藉其質樸的民謠曲風走紅。供圖/東方IC

由兩個80後男孩組成的好妹妹樂隊,憑藉其質樸的民謠曲風走紅。供圖/東方IC

本報記者 李紅艷

7月18日至20日,知名巡演品牌“民謠在路上”將在北京保利劇院連演三場。四年前,“民謠在路上”從北京啟程;四年後,它又回到了北京。不同的是,其演出場地從只能容納幾百人的Live House,變成了可以容納千余觀眾的大劇場。

在這四年間,民謠風越刮越猛。酒吧、劇場、選秀節目……人們能在越來越多的地方看到民謠音樂人的身影。有人興奮地説,在繼上世紀80年代的校園民謠熱之後,民謠迎來了又一個春天。但是,“民謠在路上”的掌舵者盧中強卻有些迷惘地説:“我越來越搞不清楚什麼是民謠了!”

民謠風又起

四年,260場,“民謠在路上”完成了一次巡迴。和剛出發時相比,如今的“民謠在路上”顯然已聚集了足夠多的人氣。就拿即將在保利開唱的這三場演出來説,據盧中強透露:“三場演出票房勢頭還不錯,開票一星期就賣出了10萬元。”

不僅是“民謠在路上”,各種名目的民謠演出如今多得很,民謠音樂人的曝光度也非常高。比如《董小姐》的創作者宋冬野,去年到今年就安排了上百場巡演,甚至還唱到了台北。即將於本月舉行的張北音樂節,原本主打搖滾樂,竟然也塞進了他這樣的“小清新”。

憑藉一首《畫》在選秀節目《中國好歌曲》上一唱而紅的趙雷,去年在全國巡演了一圈,三個月唱了45場。“現在關於獨立音樂的演出市場和氛圍比前兩年強多了。”趙雷連連感嘆,“以前大概只有北京、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才有Live House,現在很多二、三線城市都有,我就曾經去徐州、淄博、景德鎮演出過。”

和趙雷一樣借助電視熒屏走紅的民謠歌手還有不少,從《董小姐》《我在人民廣場吃炸雞》,到《南方姑娘》《狐狸》,登上電視選秀舞臺的民謠作品幾乎唱一首紅一首。“一個即使沒有名氣的民謠歌手,很多人可能也會有好奇心想去聽聽他唱得怎麼樣,這對民謠本身來説,就意味著有被更多人接受和喜歡的機會。”趙雷這樣描述現在的環境。

歌手很糾結

民謠火了,民謠音樂人的身價也跟著水漲船高。現如今,趙雷的演出費價碼上漲了好幾個檔次,據他透露,比他更有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歌手更吃香,“有的對外報價15萬元至20萬元,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但是,一個現實問題也隨之顯露出來:音樂人應該追隨市場?還是保持自我?

成名後一次走穴的經歷,就讓趙雷心痛不已。當時有人請他在生日宴會上助興,“那段時間我確實手裏沒錢了,對方給的價錢還可以,所以就過去了。”但事後他後悔不迭,“我一上臺,主持人就強調我上過《中國好歌曲》,是劉歡的學生。等我唱歌時,分明感覺到台下沒什麼人在認真聽,他們都在熱鬧地吃喝,寒暄著。那一刻,我覺得心裏挺難受的。”

那次事情之後,趙雷推掉了很多“不靠譜的商演”,因為他更加明確該把自己放在什麼樣的位置,“我不能為了錢,把自己演臭了。”不過據他所知,也有不少獨立音樂人在成名後把賺錢視為了第一訴求。他非常理解這樣的選擇,“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無可厚非。就我而言,還是希望在純粹一些的環境中,堅守我喜歡的音樂。”

獨立的姿態

很多民謠歌手是以獨立音樂人的身份從事創作的,但在成名之後,他們卻不得不面臨來自音樂公司的誘惑。新晉崛起的當紅民謠組合—好妹妹樂隊,便是一個生動的注解。

樂隊名曰“好妹妹”,其成員卻是兩個大齡文藝男青年—秦昊和張小厚。他們一個畢業于浙江理工大學,做過建築工程師;一個學卡通漫畫出身。“好妹妹”成名于網路,堪稱傳統唱片工業的逆襲者:發行兩張專輯,每張都賣兩萬張,如今一線知名歌手的專輯也就賣兩三千張;他們在北京、上海的演出,480元的票被黃牛炒到2000元……

在好妹妹樂隊的經紀人奚濤看來,這兩個80後男孩之所以被人們喜歡,是因為他們的音樂質樸、純真。“他們錄製第一張專輯只花了2000元,沒有修音,也沒什麼後期製作,可以説比較粗糙,但就音樂內容來説,表達的東西貼近人心。”奚濤説,人們評價這張專輯時,用得最多的一個詞是“安靜”。

為了保持這種特質,奚濤擔任起了“過濾網”的角色,首先要過濾掉的就是音樂公司拋來的媚眼。

“獨立音樂人,如何保持獨立性是最重要的。”奚濤説。“好妹妹”火了以後,很多音樂公司都曾找到府來要簽約,但都被他們婉拒了。他説得很坦率,“以前唱片公司會有推新人的機制,願意去培育小苗,現在這種理念完全沒了,都希望能摘現成果實。如果好妹妹簽約音樂公司,短期內可能獲得一個體面的名聲,長期來看反而會被限製成長,因為公司會有各種考核指標,比如盈利週期等。所以我們還是願意自己掌控自己,控制好節奏。”

尚在“路上”

在盧中強看來,民謠風的再度興起,有其內在的原因,“華語流行音樂的創造力正在急劇降低,創作進入完全模式化的狀態,人們的耳朵極度審美疲勞。在這種情況下,彰顯個性、表達情懷的民謠,自然會引領起另一種欣賞趣味。”

奚濤則認為,今天的民謠音樂人,已經顛覆了傳統的音樂産業渠道,“傳統的音樂公司對藝人的包裝停留在程式化上,一味迎合市場,而非滿足受眾對個性、差異、特色的需求,這也導致它們在市場把握上失去了原有的優勢。”自媒體的興起,使得傳統的行銷渠道失去了壟斷性,也改變了大眾接受音樂的方式,“他們樂於通過各種方式尋找自己喜歡的音樂,如果你的音樂能夠打動人,自然會引發關注。”

民謠是一座大金礦,盧中強不否認這一點,但他同時認為,“這些年,可能只是民謠這個概念火了。不管是涌現出的作品還是歌手,都只是零星出現的閃光點,而且被放大了。要説民謠復興了,恐怕還要打個問號,最起碼,民謠的換代並沒有完成,年青一代不乏優秀的民謠歌手,但還沒有成勢,民謠依然還在路上。”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