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出口,事實證明,張楚根本走不出去。至於第二個出口,他的回答倒是坦率,“因為語言要過關,要辦簽證之類的,還要有足夠的時間……總之有各種因素吧,最終我還是沒出去。”
關於“逃離”,張楚更願意將自己放在一個大坐標係當中,“這可能是中國搖滾樂的一種普遍現象—當一個搖滾歌手被推得很高的時候,可能都會這樣,一個認真的人可能都會想過逃離。可能他有什麼‘麻煩’沒解決,或者不想再像以前那樣去講故事,他想尋找一種新的答案。對我而言,就是不想用一種邏輯來束縛自己,包括做事情以及對事物的評價。我也不希望別人這樣來理解我。”
態度 迎合市場是很彆扭的
這些年,隨著戶外音樂節的蓬勃興起,一些老牌搖滾樂隊及搖滾音樂人頻頻出現在各種演出現場,他們的生存空間漸趨開闊。不過,張楚的身影卻很少見。
“我曾經拒絕過很多商演,就是那種要拿伴奏帶去的,我一定要和樂隊在一起演出。説實話,關於市場,我內心也有過矛盾和痛苦,但它們反而給我帶來了一些收穫。如果我妥協了,也許就不會有現在的我。迎合市場是一件很彆扭的事情。如果要依靠穿同樣的衣服,留同樣的髮型來證明自己的價值,那我覺得生活一點兒也不美好。”
張楚坦言,自己也曾有“枯竭的時候”,“比如尋求一個作品的終極意義的時候。也有的時候,社會受眾要求你給他們個好的答案,一個完全能夠用得上的答案……如果你這麼做了,就會造成自己的平庸。當我意識到這些時,就去做自己能夠掌握的事情,抓住那種本源的東西,然後就覺得自己有了很大的空間和創作能力。”
年過四旬,張楚對生活、對音樂的態度有過改變,其實又未曾改變。他説最喜歡自己十幾歲、二十歲出頭時的那種精神面貌,所以如今要格外“保護這種單純的自我”。
新作 保持獨立是幸福的事
張楚的新專輯《清楚》,目前已有5首歌能通過網路試聽。歌迷普遍的反應是:少了叛逆、憤怒,多了幾分當初沒有的溫暖。他自己也認為,在新作中最大的改變是“平和了很多”,雖然不再像當年的搖旗吶喊,但也絕非對世界的冷眼旁觀。
“我更多是在音樂寫作上做改變,做突破,我沒有想在它的社會意義上做過多的糾纏。因為我老糾纏在這裡的話,你們就會老把我當作一個憤青。其實搖滾和憤怒沒有必然聯繫,它可給予的價值是多元化、多方面的,我們不能把它捆在一個層面上。”
目前張楚有兩家公司,一家專門做他的音樂,另一家是和朋友合作的,專門做音樂公開課。張楚這樣評價現在的自己:“熱情是一樣的,但狀態不一樣了,一開始依賴唱片公司,前些年簽的唱片公司合作不是很順利,我也只能是忍耐,但現在我可以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業,越來越獨立,生活能力越來越好,説話越來越不用去附和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