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生活 > 音樂

15年後再看舌頭樂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7-01 09:37:35 | 文章來源: 資訊時報

舌頭樂隊

舌頭樂隊

2013年6月15日,西湖音樂節的第一天,舌頭最後一個登場,其前面是李志,於是,與預想的一樣,台下觀眾撤了將近一半。是的,像舌頭這樣的“噪聲”樂隊,註定是小眾中的小眾,甚至留下來的那一半,跟著節奏瘋狂搖擺吶喊的那些準FANS,真正聽進舌頭音樂深處的又有幾個?因為至少就我個人來説,我很難在舌頭的“噪聲”裏有“蹦迪”的衝動,舌頭的音樂只讓我感到一種嚴肅。

在所有成立於上世紀的中國搖滾樂隊裏,舌頭毫無疑問是最純粹的一支,從開始到現在,從未因商業風潮的變化而去調整自己的風格,或者更為直白地説,舌頭從未想過去迎合,對一個搖滾樂隊來説,這顯然是可貴的,更是不易的,可敬的。在當下多元化、娛樂化的音樂大環境下,舌頭顯得越來越舊,像一輛銹跡斑斑的戰車,而只有聽過他現場的人才知道,他依然精準、深刻、鋒利、生猛。

在舌頭的所有成員裏,主唱吳吞風格最是鮮明,他沉默寡言,而且有一張與娛樂毫無瓜葛的臉。你很難見他笑一次,他似乎永遠都是那一個表情,那表情的深處有尼采的影子,有卡夫卡的影子,他似乎永遠在用尼采一樣瘋狂的思考去探尋俗世裏永無休止的卡夫卡式的荒唐,而這一切最終的輸出是他的音樂,狂躁的失真吉他,暴風雨一樣的鼓點,迷幻的鍵盤合聲,充滿諷刺與荒誕的唱詞。甚至在《這就是你》裏,我們能夠更為清晰地辨出卡夫卡的痕跡:“有人生下了一隻猩猩,經證明,這就是你。有人生下了一隻臭蟲,經證明,這就是你……”

我常常覺得,舌頭的音樂就像吳吞站在臺上的樣子一樣,像一根鐵棍一樣生硬地矗在那兒,是不會“打彎”的,是當頭一棒的直述。在舌頭的音樂裏,永遠沒有“抒情”,沒有“讚美”,沒有“溫暖”,沒有“希望”,沒有“感傷”也沒有“感動”,有的只是對人類、對生命深入淺出的反思,這反思常常還帶有哲性:“再造一個魯迅,再造一個尼采……”舌頭這一獨特的視角及深度其實才恰是搖滾樂本該有的素質。

所以在中國搖滾樂日漸昌盛也日漸變質的今天,舌頭能夠繼續上臺演出並不單是樂迷們的福音,而當是整個中國搖滾樂的福音。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