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生活 > 音樂

歐美特供歌手在中國 懷舊不能持續消費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6-24 08:57:45 | 文章來源: 資訊時報

後街男孩20週年亞洲巡演6月8日登陸廣州

後街男孩20週年亞洲巡演6月8日登陸廣州

□專題策劃 黃文浩

專題撰文 資訊時報記者丁慧峰

後街“老”男孩前腳唱完海心沙引發集體懷舊,莎拉·布萊曼後腳就在廣州體育館開啟“追夢”中國巡演,一些在國外已經不在巔峰狀態的明星,在中國還是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力和票房號召力。與此同時,不再年輕的“小魔女”艾薇兒代言中國品牌、上綜藝節目,甚至在中國成立工作室……這些歌手卯足了勁瞄準中國市場,與好萊塢拍電影有“中國特供版”類似,一批“曾經大牌”的歐美歌手也開始“特供中國”。

其實西洋歌手單純來中國開唱,早已不是新鮮事,雖然伴隨著“過氣”、“撈金”、“消費集體回憶”等質疑,但毫無疑問,這些“特供中國”的歌手享受到了在自己國家和其他地方難以複製的熱情待遇,換句話説,也正因為有“特供”的土壤,才結出了“特供”的果實。

日前,文化部下發《關於做好取消和下放營業性演出審批項目工作的通知》,宣佈將從7月1日起,把外國文藝表演團體、個人來華進行營業性演出的審批下放至省級文化主管部門,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曾經紅火一時當時難得一見的國外歌手,摩肩接踵“特供”到中國來“致青春”。廣州雖然不比京滬,但仍然是這些國外歌手必須要爭取的市場,而有了後街男孩和艾薇兒的“成功經驗”,“老甜甜”布蘭妮、“擦媽”克裏斯汀娜,甚至“比寶”賈斯汀·比伯和“小霉女”泰勒·斯威夫特……下一個會是他們嗎?為此,資訊時報記者採訪一些演出商和業內人士,探討歐美歌手“特供中國”的市場、門路、渠道和未來。

A

“特供”歌手有哪些特點?

單純巡演不夠,開微網志、上綜藝、真正“打入圈中”

其實在北京和上海,因為國際化程度較高,對歐美歌手接受度相對更大,包括滾石樂隊、山羊皮樂隊、林肯公園、碧昂斯等大牌明星也多次造訪,但這些基本是作為他們真正的“全球巡演”的一部分,因而不算“特供”。

最典型特供,還要從後街男孩説起。有資深演出人士透露,其實在2001年他們最當紅時,就曾有中國公司接洽過來華演出,但因為價格過於昂貴,唱酬加製作超過1000萬人民幣,所以只能作罷;而2006年時他們的人氣已經開始下跌,但在日本和中國還是有相當的號召力,當時在北京和上海的演唱會也還是“亞洲巡演”的一部分,但演出價格降到了大約400萬元;而最新的一次在中國內地的“巡演”,有透露演出費已經降至百萬以下(15萬美元),可見演出價格和歌手人氣當然是成正比。

除了人氣因素,“特供歌手”就是針對中國市場的需求,逐步調整自己的宣傳策略,比如近來不少歐美歌手都開通了微網志,並且開始頻繁登陸中國的綜藝節目。後街男孩參加了遼寧衛視春晚,之前還客串湖南衛視的《中國最強音》;艾薇兒除了在江蘇衛視跨年現身,還特別推出中文版《女朋友》,接連代言中國品牌,並參加中國的各式音樂節,之前還傳出成立個人工作室全面進入中國市場;而維塔斯在曝出“醉駕事件”之前,也和東方衛視有非常深入的合作,並多次演唱中文歌,甚至出演《花木蘭》、《一夜成名》等中國電影;走高端跨界路線的莎拉·布萊曼,在北京奧運會與劉歡合唱《我和你》之後,多次和中國音樂人合作,先後登陸過湖南衛視小年夜晚會和安徽衛視春晚。

“特供”的市場有多大?

神秘感正逐步消除,“懷舊牌”不能持續消費

曾主辦過老鷹樂隊、小紅莓樂隊、鮑勃·迪倫等國外資深樂隊或歌手來華演出的歌華萊恩公司的周小姐表示,的確是有很多的中國歌迷喜歡懷舊,喜歡聽老歌,而包括艾薇兒的“The Black Star Tour”去年在北京場和廣州場的票房情況都不錯,接下來他們還會做寵物店男孩樂隊到北京和上海的演出。

早前因為資訊不對等,很多歌迷的音樂啟蒙是從電臺開始,只聞其聲未見其人,或者是從打口唱片盜版碟片中“腦補”偶像,所以當神交已久的歐美歌手得以來到身邊開演唱會時,當年的歌迷已經成為具備消費能力的中青年,這也是後街男孩們能夠接連來中國開唱的原因。

而除了“特供”歌手,包括即將在上海開唱的“金屬製品”樂隊,黃牛票已炒到兩萬元,終究還是需求旺盛所致。

據曾經參與過維塔斯和莎拉·布萊曼廣州演出的明星巨典公司的李小姐回憶,維塔斯2007年在中山紀念堂一票難求,但之後的廣州體育館,因為場地變大,並未滿場;莎拉·布萊曼2004年在天河體育館時票賣到2000元也是一票難求。去年有公司在廣州做了幾場國外歌手的演出,據説票房慘澹。

李小姐分析,因為媒體的發達,歌迷對國外歌手的神秘感逐步消除,而且相對北京和上海,廣州歌迷一向更為務實,喜歡歐美音樂的歌迷是有,但是還不構成一場演出或幾場演出的容量。

此外有業內人士透露,第三度造訪廣州的莎拉·布萊曼“追夢”個唱票房一般,而南寧站“因故取消”;後街男孩雖然在廣州的海心沙一時熱鬧,在之前的深圳站的演出也在當天臨時取消。

其實後街男孩的哥幾個都在40歲左右,最年輕的尼克·卡特才33歲;艾薇兒剛剛29歲,被稱作“夕陽歌手”未免有些刻薄。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在歐美已經幾乎到被遺忘的邊緣。專門報道歐美流行音樂的雜誌《Hit輕音樂》原編輯Jive總結説——他們都曾經紅極一時,事業巔峰都出現在千禧年前後(基本上也是新媒體爆炸的前夜),而在之後解散的解散、結婚的結婚,美國樂壇的Teen Pop有過三四年的真空期,直到賈斯汀·比伯和泰勒·斯威夫特這一撥新的偶像出現。而因為真空期的存在,重組後的Teen Pop老一輩只能乘著“東風”回來再戰江湖,發現只有在遙遠的東方才有真正愛他們的歌迷,而在這些他們當年啟蒙過的大洋彼岸的粉絲心中,他們依然是和當年心目中的形象一樣出色。

Backstreet Boys

後街男孩:步步為營

開通微網志:有

中國巡演:有

電視節目:有

唱中文歌:無

後街男孩早前的光芒萬丈無須贅述,他們絕對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最受歡迎的男生組合。後街第一次到上海演出是在2004年,之後他們推出了經過5年休整的專輯《風雲再起》(Never Gone,又譯:從未離開),雖然在歐洲和日本銷量不錯,但在美國卻遭遇差評,一向不待見他們的《滾石》雜誌甚至只給出了一顆星。

而2006年,他們帶新專輯再到上海的演出也被當地媒體質疑,認為後街男孩能夠到上海和北京演出,得益於所代言的品牌的賣力宣傳,當時有報道甚至批評當年年輕漂亮的“男孩”們,舞蹈動作不到位,聲音唱功退步,整場演出處處充滿遺憾。

2007年後街男孩推出專輯《不散的和弦》,但隨著當時唱功最好的凱文離隊,專輯在美國銷量只有悽慘的15萬張。而到2009年的《這就是我們》,在美國的銷量就更為慘不忍睹,首周勉強擠進專輯榜前十(第9名),隨後便是TMZ網站對組合成員不遺餘力的吐槽:AJ酗酒後鬥毆,尼克過度肥胖……

但是在歐洲和日本,“This Is Us”巡演還取得了不錯成績,而此時後街在中國的足跡,已經踏出京滬,走向南京和杭州,直到驚現2013年遼寧衛視春晚,影響力直奔東三省。

在美國媒體報道中幾乎被遺忘的後街男孩,今年最值得稱道的,就是在好萊塢星光大道留名,這幾乎也成為他們在自己的家鄉最能拿得出手的組隊20週年紀念。

而他們的“20週年”巡演也主打中國市場,並且行程非常密集呈“背靠背”態勢,比如原本安排5月25日的北京演出之後即馬不停蹄飛往深圳(後因故取消),場次也延伸到成都和福州,首度把西南、東南、華南一網打盡。所到之處仍然有忠實粉絲前呼後擁,來廣州也是住超豪華酒店的總統套房。

但之前也有微網志熱傳,5位“老男孩”趁著到南京演出的機會,不聲不響地去和當地學生們一起打籃球,一開始被學生們當作了路人,被認出之後也毫無壓力,第二天竟然又跑去打了一下午,可謂相當“接地氣”。

Avril Lavigne

艾薇兒:歪打正著

開通微網志:有

中國巡演:有

電視節目:有

唱中文歌:有

之前微網志有傳言説,艾薇兒在北京通州買了房子,聽起來也並非不可思議。因為她來中國巡演、參加音樂節、做代言、參加跨年晚會,連出專輯都不忘推出中文版,中國儼然成為她的“第二故鄉”,有房子總好過遠走高飛居無定所。

並且之前還有過“艾薇兒獲1億投資開工作室,欲全面進軍中國市場”的軟文,不排除發表中文單曲、對在中國當選秀評委蠢蠢欲動、開始接觸國內一線電影導演,這些都讓她更像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天后”。

儘管她在北美的影響力,早已經被加拿大老鄉賈斯汀·比伯搶走風頭,但艾薇兒近年深耕中國,也的確讓不少中國歌迷見識到什麼是國際標準——比如一場演出只有90分鐘,就是艾薇兒在2008年的“美麗的壞東西”巡演告訴大家的;比方要在演唱會後臺設置廚房,備好冰箱和微波爐,則基本是艾薇兒的首創,還引得許多港臺歌手紛紛效倣;在中國過自己的24歲生日,辦“粉紅派對”,努力學習中文,目標是能在演唱會上唱首中文歌。

而她在2007年率先把單曲《Girlfriend》推出中文版本,此曲一度大紅,之後更成為相親節目《非誠勿擾》的開場音樂,使她大有成為“國民天后”的架勢。

據知情人透露,艾薇兒在中國的巡演是由歌華萊恩操盤,代言和授權則是“粉絲堂”把持,而因為有相對健全的團隊,使得她成為“音悅臺飯糰第一,百度百科瀏覽次數最多的歐美藝人……”

但在北美,她自2011年後就不再有太多新聞,時不時地曝光也還是結婚、離婚、再訂婚、懷孕等等。2007年專輯《美麗的壞東西》銷量尚可,但2011年的《再見搖籃曲》就較為一般。

雖然在音樂上也算不拘一格能文能武,但她在歐美市場的影響力範圍日漸縮小,只有在中國卻還被奉為“一線天后”,比如她在2011年的廣州演唱會,在沒有怎麼正式宣傳的情況下把票賣光,“特供中國”倒是成了明智選擇。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