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生活 > 音樂

從拼精神到拼大牌 內地音樂節行銷進入新時代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5-17 13:58:49 | 文章來源: 搜狐音樂

 胡海泉(瑪克思大爬梯):炒作陣容是1.0的行銷模式

胡海泉(瑪克思大爬梯):炒作陣容是1.0的行銷模式

音樂節是否真的進入了燒錢拼大牌的年代?作為國內音樂節領頭人物的迷笛校長張帆並不是很贊同,“各有各的發展模式吧。有些有經濟投資的音樂節,可能燒就燒了,但迷笛有自己的固定鐵軍,一直按照自己的發展模式在走。一些新晉音樂節出於趕超的想法,要加大努力加大投資,這是可以理解的。”張帆認為,音樂節燒錢不是永遠的辦法,必須找到符合音樂節的內在氣質,“如果演出費合理我們可以請,但不會為了一個大牌把所有的製作費都搭進去。我還是偏向真正品質好的搖滾樂隊,很多商業大牌都是靠包裝出來的,有時對主辦方,對音樂節,都是不適合的。”

旗下擁有草莓音樂節和摩登天空音樂節的沈黎暉,並不“特別同意”現在音樂節進入了拼大牌的年代,“我相信草莓音樂節不用公佈陣容也會有很多人去。陣容只佔百分之五十,其他還是音樂節的氣質。”對於請大牌的看法,他也有自己的看法,“音樂節需要一定的平衡,不贊同玩全靠大牌。大牌有好處也有不好的地方,很多人本著大牌來了,明年就不來了,吸引的只是藝人的粉絲,不是音樂節的觀眾。”

身為瑪克思大爬梯總策劃人的胡海泉,早就對國內音樂節有所研究,他認為“燒錢拼大牌”的説法,在邏輯上是成立的,但在中國市場不能成功,因為大眾的消費能力有限,“如果音樂節單天超過150元,競爭力就下降了。”他認為僅僅靠大牌吸引觀眾,是比較落後的方法,“那種公佈演出陣容炒作陣容,就想要票房成功,是音樂節的1.0行銷模式。現在已經進入2.0-3.0的進階階段。音樂節必須有自己的清新價值觀和氣質。”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