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生活 > 音樂

"迷笛"校長張帆:迷笛音樂節打開中國人狂歡窗口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4-28 10:55:46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2000年,音樂節不曾像今天這樣的火爆和習以為常,當時並不曾有人看好通過這樣的方式能打出音樂自身強勁的影響力,那個時候的音像市場也未如今天這樣萎靡不振。很多當時免費參加音樂節的樂隊,沒想到通過音樂節打出了知名度,並能在現在的音樂節票房中尋找到出路。於是,從現在看來,2000年一夜間在全國異軍突起的迷笛,通過12年耕耘到漸具品牌,倒是一個水到渠成的事情。

 北京迷笛音樂學校校長張帆

北京迷笛音樂學校校長張帆

 迷笛音樂節現場

迷笛音樂節現場

如今,各種類型的音樂節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各種大同小異的音樂節紛紛搶灘各大城市的黃金假期,以期分得一杯羹。迷笛大佬的位置會不會受到影響?多元化的音樂節市場中,如何能夠創造影響力,憑招牌取勝?4月29日至5月1日迷笛音樂節將在北京順義奧林匹克公園舉行,音樂節前夕,本報記者採訪了見證中國音樂節市場從無到有,從發展到井噴過程的音樂節元老、北京迷笛音樂學校校長、迷笛音樂節創始人張帆,傾聽他對當前音樂節市場是如何解讀的。

當迷笛校長,始終有種“被騙”的感覺

用19年的時間,北京迷笛音樂學校造就了中國90%新生代搖滾的主力軍;用12年的時間,迷笛搖滾音樂節成了中國青年人的音樂狂歡主題。有人説:“迷笛這種中國式狂歡,在恰當的時機,生根在恰當的土壤中。這個恰當的土壤,就是性格迥異的新一代中國人。”

然而狂歡的、釋放張力的搖滾音樂人,與眼前溫文爾雅、説話語速不緊不慢、有條不紊的張帆相差甚遠,第一眼見到,很難判斷他的職業是搖滾音樂。“不是説每一個做搖滾的人會長的像搖滾。”面對記者的疑惑,張帆開玩笑地説。

做音樂一定要專業。“當上學校的管理者和音樂節的策劃者之後,我發現我的專業背景、學校管理經驗對音樂節的組織都非常有幫助。因為熟悉音樂了解器材,知道音樂節對專業器材需求;因為貿易專業出身,我十分清楚音樂節舉辦過程中支出和收入的平衡。”張帆説。

1980年,還是初中生的張帆,因為父親從澳大利亞出差帶回來的黑膠唱片,由此對搖滾産生了一發不可收拾的喜愛。雖然大學畢業于經貿專業,卻始終未在對口領域工作。1994年1月,辭去在北京電影研究中心的工作,準備組建樂隊的張帆,因緣際會,被“騙入”中國首個搖滾民間音樂學校——北京迷笛學校當校長,這一當就是19年。

現在回想起當時的轉變,張帆還覺得有種“被騙”的感覺。“學校的主辦方承諾我,當校長之後就可以天天玩樂器了。可最後我發現,從當上校長那天開始,我就再也沒有時間和精力玩樂器了。”

張帆對搖滾的熱愛,成就了他的堅持,也成就了中國搖滾歷史上的多個第一:第一所搖滾音樂學校、第一次持續舉辦了13屆搖滾音樂節、第一次舉辦中國搖滾頒獎禮、第一次舉辦孩子的迷笛樂園。目前他組織校內外以及國際知名樂隊、音樂人編寫的現代音樂教學考級標準已經完成,正在北京教委的審批之中。

為什麼音樂節總是“難産”

“作為最初的開拓者,每到一個地方,我們都要與管理和審批部門進行大量的溝通和交流。”張帆説。

2009年,迷笛第一次走出北京來到江蘇鎮江開展音樂節,讓鎮江公安局著實焦慮了一把。“他們非常擔心舉辦這樣的大型活動容易發生安全事故。但是當音樂節的第一天之後,他們完全放鬆了下來,他們了解到音樂節其實是一種非常安全、和平的活動,沒有任何的潛在危險。”張帆説,“這麼多年來,各地管理部門對新事物都會有一個認識的過程,思想也在逐漸開放,能夠融洽地接納音樂節這樣眾人集聚愉悅的形式,對音樂節發展來説是一個良性的結果。”

提及舉辦音樂節過程中的酸甜苦辣,張帆開玩笑地説:“我總也不明白為什麼每年的迷笛總是‘難産’。”這裡的難産並非指音樂運營中的資金問題,而是指音樂節審批過程總是異常地波折。

2008年,因為北京奧運會的舉辦,已經通過審批、完全做好活動安排的迷笛音樂節,被臨時決定延時舉辦,所有國外樂隊的往返差旅、已經售出的門票和相關演出器材的合作違約費等,給迷笛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2011年7月,早已籌備好的長江迷笛音樂節組委會接到通知,“十一”音樂節的主辦方已經變作他人,長江迷笛的舉辦被無限延期。今年北京迷笛的舉辦地點一直懸而未決,在4月20日才最終敲定,由原本的回歸海淀公園主題變成了順義奧林匹克公園的狂歡。

總是存在些許的遺憾。幸好張帆生來堅韌的個性,在面對每次的挫折時都能找到迎刃而解的辦法。他説:“你在做一個很有誠意的東西,並且你也有誠意去跟體制交流的時候,它不是一個對壘的感覺。體制也在變化,因為體制是人構成的,有很大的彈性,就在於你怎麼去面對它,怎麼去跟它交流。我們也希望,將來政府能為具備良好安全記錄的品牌活動及主辦團隊提供審批的綠色通道,支援成熟音樂節的健康發展,保證中國活動在國際上的品牌信譽。”

12年來音樂節從來沒有發生過惡性事件。張帆認為大家有一種默契,“誰都知道不能出事,出事了就沒得玩了”。如今,除了每年“五一”的相聚北京,迷笛早已經在山東日照、江蘇鎮江、上海等地舉辦迷笛專場,讓喜歡旅遊、熱愛音樂的人有了更多假日大遷徙的理由。

迷笛品牌就是堅持自己的搖滾基因

對於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張帆很有自信:“十年前,我在做迷笛學校的時候,沒有預想到搖滾樂可以在中國發展得如此火熱。過去十年的經歷,我現在可以樂觀地估計,未來十年搖滾的發展肯定會更好,迷笛一定會有更加廣闊的盈利空間。雖然競爭在所難免,但競爭可以主動或被動地提高運營能力和服務水準。”

“我們是搖滾音樂節,我們始終堅持搖滾的基因和自己的風格。”這是張帆一直在強調的話。因為“純搖滾”特性,讓迷笛在目前的市場中有清晰的品牌定位。很多國外樂隊來到中國的時候,很容易對中國的音樂節感到困惑,名目繁多的活動中,個性不清晰,很難找到對口舞臺展現自己,“搖滾”是每年迷笛成功吸引了國外著名樂隊加盟的重要原因。“搖滾讓迷笛在市場中的識別度比較高,這個標簽是迷笛與其他音樂節的主要區別。”張帆説。

除去知名樂隊的青睞,國際廣告的投放也考慮到了迷笛這個“純搖滾”的個性。今年在北京支援迷笛的美國VANS戶外運動品牌,就是一個非常強調極限運動和青年文化的公司,他們在調查了3個中國大型的音樂節之後,最終能選擇了與迷笛的合作。“因為迷笛堅持的搖滾、鼓勵青年人自由的文化與贊助商自己的品牌精神極為相符,因此最終達成了共同推廣青年文化、推動青年勇敢探索的文化合作。”張帆説。

市場是多元的,我從不為樂迷做主

據2011年英國音樂協會主席的調查報告顯示,在英國幾個非常知名的搖滾音樂節上,60%的觀眾認為搖滾音樂節是一個非常好的青年人社交平臺,可以結交朋友,獲得愉悅。有20%的人是為了音樂節上的知名樂隊而來。

對於這項調查結果,張帆也表示贊同:“我們始終認為,我們在把喜歡的東西告訴大家,希望能找到同類,然後感染對方。”音樂節並非需要觀眾衝著搖滾而來,他希望在迷笛的場所中,為在場的所有人創造一種氛圍,在年輕、自由、放鬆的氣氛裹挾下,讓每個人的情感得到充分地表達。

對很多其他新出現的音樂節,張帆一直都是表示歡迎,更準確地説,在後來興起的各個音樂節上,張帆常常被邀請作為活動的藝術顧問,對每一個想進入音樂節運營圈的人給予幫助,從前期運營到樂隊的聯繫。“做顧問時,我第一個建議就是不要賠錢。”張帆説,“一個音樂節有自己發展和壯大的規律,當你沒有品牌時,盲目地投資,票房就沒有保障,勢必會讓演出的持續性無法保證。同時,因為自身的不專業,讓合作商以及器材提供商虛報價格等,都會讓音樂節的舉辦損失慘重、無以為繼。迷笛通過12年的發展到現在,是通過核算好成本,控制投入與産出的比例,從而形成的良性發展過程。”

如今,迷笛與樂隊的演出合約中,會明確地標出出場費與票房之間的關聯。“我們承諾如果今年票房漲10%的話,樂隊的演出費用也會同樣增加10%。”張帆表示,“我們不主張音樂節尚未發展到健康的程度時,讓樂隊可以漫天叫價。因為樂隊演出的費用支付比例過高,必然會降低在服務方面的投入,最終導致觀眾對音樂節的失望,不利於音樂節市場的培育和發展。如果音樂節沒有人氣,演出價格的提高也無從談起。”

計算投入和回報比的良性發展,是張帆13年音樂節以來攢下的經驗。“不要盲目地涉足音樂節市場,要充分了解和分析好市場的行情,遵照行業標準和付費標準。不要惡性競爭,輕易打破市場標準,盲目地哄抬演出價格。”作為行業第一個創立者,張帆希望能夠維持整個行業的一種平衡。“目前的音樂節市場還是‘春秋戰國’時期,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一定會達到有序的狀態。”張帆有這個耐心繼續等待。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