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獨立音樂真正開花結果的一年,以阿黛勒(Adele)最新專輯《21》全球超過1500萬張的銷量為標誌,獨立音樂不僅為唱片産業注入了一劑“強心針”,而且一掃實體音樂日薄西山的陰霾。正如本屆“全英音樂獎”官網所言,“一直説實體唱片已經完蛋,但事實卻恰恰相反”。
而在獨立音樂領域大放異彩的,卻恰恰是大洋彼岸的英格蘭。這也讓歷年來為格萊美馬首視瞻的全英音樂獎徹底揚眉吐氣了一把。不管格萊美再怎麼給阿黛勒(Adele)6項提名,今天全球各大電臺隔兩三分鐘就能聽到的阿黛勒(Adele),卻是英國之前名不見經傳的獨立廠牌XL的簽約歌手,早在2008年,全英音樂獎就給了她“樂評人選擇獎”,這也是阿黛勒(Adele)歌手生涯中受肯定的第一個獎項。今年,阿黛勒(Adele)依然在全英音樂獎上獲得“英國最佳女藝人”“英國最佳單曲”和“英國最佳專輯”的提名,並非緊隨格萊美,而是實至名歸。同樣從獨立音樂起家,現在卻不再小眾的還有Florence+Machine,與阿黛勒(Adele)一樣作為英倫復興的猛將,也是英國獨立音樂收穫的碩果之一,其憑藉第二張專輯《Ceremonials》與阿黛勒(Adele)一起角逐“英國最佳女藝人”和“英國最佳專輯”兩項大獎,雖然獲勝的希望並不大,但卻彌補了在今年格萊美零提名的空白,看得出全英音樂獎的護犢之心。
除此之外,以四項提名領跑的男新人艾德·希蘭(Ed Sheeran)也是獨立起家的典範。雖去年才被主流的大西洋唱片(Atlantic)簽下發行專輯《+》,但其從2005年開始就獨立發行過多張EP和單曲,並且在英國各地的酒吧等進行小規模的演出,在去年他將作品上傳至Myspace和Youtube,引起樂迷大規模的關注,同時也吸引了大規模廠牌的注意,可以説是又一個借助網際網路成名的範例。全英音樂獎這次一次給艾德·希蘭(Ed Sheeran)四個提名的肯定,首先是基於音樂性的過硬,艾德·希蘭(Ed Sheeran)將不插電(Acoustic)與Hip-Pop相結合,形成了一種新的音樂風格,同時,也是對網際網路時代下艾德·希蘭(Ed Sheeran)這種小眾歌手獨立運作模式的肯定。
不過要説“全英音樂獎”對於獨立音樂的肯定,要準確比不過“BBC的年度之聲”,要特色比不上“水星音樂獎”,一直處在一個不尷不尬的境地。而就“全英音樂獎”本身來説,在舉辦日期上緊隨格萊美,一直處在格萊美的陰影當中,幾乎之前的每屆都緊隨著格萊美的步調走,但到了今年的第32個年頭,“全英音樂獎”似乎真的要靠著英國獨立音樂的復興來彰顯自我的“特色”了,只是這種特色就不免沾上了“水星音樂獎”的味道。
除了阿黛勒(Adele)之外,入圍英國最佳男歌手的詹姆士·佈雷克(James Blake)、入圍最佳專輯的PJ·哈維(PJ Harvey),都是今年“水星音樂獎”的角力手,而“水星音樂獎”則一直是與主流商業音樂唱反調著稱,更加注重音樂性。由此也可以看出,今年的“全英音樂獎”已經離著之前“大熱、流行、格萊美”的標簽漸行漸遠,而對於音樂品質的衡量則多了一份比重。就同時入圍的二人來説,詹姆士·佈雷克(James Blake)比起艾德·希蘭(Ed Sheeran)在男歌手的角逐上可能並不佔優勢,但其在同名專輯的表現卻十分可圈可點,他將爵士樂融合到時下最流行的dubstep電音風格中,營造出了一整張冰冷、詭異的實驗風格,廣受好評;而PJ·哈維(PJ Harvey)則延續她一貫唱片政治化的風格,在最新專輯《Let England Shake》中,她談到了包括阿富汗、加利波裏在內的戰爭和人民的反抗,以宏大的主體獨樹一幟,平心而論,能將唱片做到這種深度的人並不多,但能否勝過阿黛勒(Adele)仍然很難預測。
在英國最具突破藝人的提名中,除了歌手傑西·J(Jessie J)是主流商業模式的推廣外,另類古典風格的安娜·卡爾維(Anna Calvi)、另類搖滾風格的疫苗樂隊(The Vaccines),説唱的艾米麗·桑德(EmeliSandé)以及艾德·希蘭(Ed Sheeran),清一色都是小眾獨立的架勢。究竟是獨立音樂的發展左右了“全英音樂獎”的選擇,還是“全英音樂獎”真心實意的想來一番革新似乎還不好説。但就第32屆“全英音樂獎”提名顯現出來的態度來看,我們幾乎可以肯定,而立之年的“全英音樂獎”會像格萊美死守鄉村音樂一般,緊緊把握住自家獨立音樂發展的脈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