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笛音樂節現場
晨報記者 高磊
“想到迷笛在上海會火,但沒想到,竟然能這麼火!”一連三天的迷笛上海音樂節剛落幕,負責人張帆的語氣還是透著現場的燥熱,“上海觀眾的反應,甚至比北京樂迷還要熱烈,或許是第一次的緣故,他們的情緒反彈更強烈,不像北京,辦了多年,已經有點審美疲勞了。”最高一天涌入2萬觀眾,讓“試水”上海的迷笛音樂節初嘗甜頭,但隨之而來的,是更多上海樂迷的期盼:除了搖滾,上海的音樂節,種類還能不能更多?
火爆:草坪擠得無處“下腳”
上週日下午,迷笛在上海的第三天,33度的高溫下,老外、白領、文藝青年,還有跟著爸爸媽媽一起的小朋友們,排著隊在世紀公園5號門買票,長隊蔓延了近百米,一位守在門口的黃牛告訴記者,這還不是最厲害的,“週六光買票的隊伍就排了500米。”而在世紀公園的草坪上,太陽眼鏡、野餐墊、折疊椅到處可見,有備而來的歌迷再買上一杯啤酒,或坐或躺,這一刻,陽光與音樂達成了最佳平衡點,記者在現場看到,玩得興起的老外乾脆組起了打擊樂隊自娛自樂,一旁,幾位妙齡美女比基尼上陣曬太陽,一時間,恍若走入了歐洲夏季音樂節現場。主舞臺上,來自加拿大樂隊YourFavoriteEnemies的主唱熱力奔跳著,震耳欲聾中,台下數千歌迷齊刷刷跟著節奏,比著手勢在空中揮舞,場面很HIGH。
連續來了三天“迷笛”現場的白領李小姐告訴記者,人氣最旺的要數第二天,壓軸的“痛苦的信仰”樂隊上場,讓涌入迷笛現場的2萬觀眾根本無法坐下來,“草坪上,就連‘下腳’的地方都沒有,人太多了。”
疑惑:“搖滾大牌”何故缺席
迷笛音樂節在北京辦了12年,純粹搖滾的定位,噪而烈,極強的現場感染力,使之成為中國戶外音樂節的一個品牌。今年,“迷笛”第一次來到上海,雖吸引了比主辦方“預想得更多的觀眾”,但現場也有一部分觀眾表示並不太能接受。
一位帶著2歲多孩子來世紀公園春遊的上海夫婦,就被迷笛現場震耳的搖滾音響嚇住了,在草地上匆匆坐了15分鐘就迫不及待離開了,“太吵太鬧,小孩子受不了。本來想著可以搭個帳篷,陪孩子聽聽音樂,玩一玩,沒想到,這個音樂節是搖滾的。”一位流行音樂愛好者告訴記者,今年的迷笛上海音樂節感覺“搖滾大牌還少了點”,據悉,原本在邀請之列的美國知名樂隊Mr.Big,因簽證問題遺憾缺席,“不過,就算Mr.Big來了,對80後、90後來説,多少也有些過氣了,為什麼像艾薇兒這樣的一線大牌來不了上海參加音樂節,但卻去了北京的一些音樂節?”
期望:上海音樂節應該多元化
在迷笛上海音樂節的草坪上,記者即興詢問了十位觀眾:喜歡什麼樣的音樂節?3位老外觀眾的選擇是“搖滾”,3位年輕學生則是“無所謂,氣氛好就行”,4位青年白領則表示“希望能再看一些民謠或爵士的音樂節”。在滬上不少音樂人看來,上海的音樂節市場可以更細分,樂評人孫孟晉説:“我個人很推崇前幾屆的爵士音樂周,主辦方請來了世界頂尖的爵士樂手,無論從規模還是陣容,越來越有檔次,這是很好的現象。”在音樂人盧中強看來,4月底,“周莊摩登天空民謠詩歌音樂節”邀請了20組藝人及10位詩人參加,將音樂節融入詩歌環節,這是一大創新,也為音樂節細分市場起了一個良好開端。好在,據記者了解,接下來的5月、6月,“世界音樂周”、“民謠在路上”等不同種類的音樂節,就將在中山公園、金橋國際商業廣場等地舉行。
[連結]
音樂節可否“更仔細”
迷笛音樂節首度到滬,在戶外掀起了演出狂潮,但同時,重金屬搖滾風的現場音響,影響了周邊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同時,草坪現場的人流控制、垃圾處理,也考驗著主辦方的工作細節。對此,昨日,迷笛音樂節主辦方負責人張帆表示,對居民生活造成的不便,深表歉意,“明年5月,如果我們還有機會來到上海,一定把工作做得更細緻一些,合理控制演出時間,儘量能讓表演在每晚9點半前結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