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生活 > 音樂 > 專題 > 敲響天堂之門 紀念已故音樂巨星

約翰·列儂:最接近上帝的人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4-01 13:51:29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據網上資料整理

John Lennon(約翰·列儂)與Yoko Ono(小野洋子)
John Lennon(約翰·列儂)與Yoko Ono(小野洋子)

約翰·溫斯頓·列儂1940年10月9日午後6:30分出生於英國利物浦一個工人階層家庭裏,這是一個被上帝貼上標簽、擁有核彈般能量的嬰兒。列儂的父親在小列儂只有三歲時就拋棄了妻子和兒子,因此,列儂很小的時候就不得不寄宿在位於沃爾頓郊區的姨母家裏。

列儂的父母是Julia和Alfred Lennon,在他出生之前那周,利物浦正遭受劇烈的空襲,但在列儂出生那晚轟炸卻暫時停息。列儂很難見到他的父親,因為他父親常常出海,而且一齣發就失去連絡,他的母親 Julia 覺得她不能照顧好列儂,因此送他去和他的伯母咪咪 (Mimi) 及叔叔喬治同住。列儂的母親對他來説,與其説是一位母親不如説比較像一位好朋友。

可能是由於失去了父親的緣故,列儂在姨母家時一直是一個很不聽話而且反抗性格極強的孩子。他經常逃學,也不好好做作業而是在作業本上亂寫亂畫。16歲時,在姨母的極力勸説下,列儂所在中學的校長同意為他寫一封推薦信,這樣他就可以前往利物浦的藝術學校學習。

1952年9月,列儂進入Quarry Bank初級中學,他開始顯示一些優秀的天賦,例如作家和藝術家,他在較一般兒童較早的年紀就開始閱讀書籍。

進入Quarry Bank藝術學校之後,列儂很快喜歡上了音樂,還購買了一隻吉他,並於1955年初在學校裏組織了一個搖滾樂隊“the Quarrymen”(採石工人),唱所有的遊行歌曲,它正是幾年後名噪一時的披頭士樂隊的前身。在樂隊逐步發展的十年時間裏,列儂一直擔任樂隊的主要歌手和詞作者,與他一同負責歌曲創作的還有1956年結識的保羅·麥卡特尼,當時年僅14歲。儘管他們兩人僅共同創作了幾支披頭士樂隊最著名的歌曲,但卻一直保持著非常良好的合作關係,並承諾為樂隊的發展投入全部的創作才華。至1958年,麥卡特尼的好友,16歲的喬治·哈裏森(George Harlison)加入樂隊,披頭士樂隊基本成型。

在樂隊組建後期,列儂所寫的歌曲大多充滿神秘色彩,而麥卡特尼的歌曲則更傾向於流行樂。到了上世紀60年代中期,列儂成為樂隊中第一個吸毒的人,他還鼓勵其他人和他一樣學習瑜咖。 1960年,列儂組建了他的“披頭士”。並開始在各地的俱樂部演出。第一支單曲《My bonnie》誕生。很快他們就成為了當地最受歡迎的樂隊。

1961年底,列儂和他的The Beatles碰到了布萊恩·愛普斯坦。1962年5月,披頭士正式與倫敦EMI旗下的一家小公司Parlophone簽下錄音合同。自此,開始了以披頭士為主角的搖滾樂“不列顛入侵”。

當披頭士遇上布萊恩·愛潑斯坦,整個歷史從此改觀。在他的帶領下,1962年6月6日,披頭士來到倫敦。錄製了第一首單曲《Love Me Do》,披頭士被正式介紹給了世界。

當披頭士們于1963年9月在不列顛諸島上獲取了“單曲第一名”、“專輯第一名”、“持久不衰的唱片暢銷記錄”等殊榮時。他們已是英國首屈一指的搖滾明星,一場觀眾就達1500萬。青少年一見到他們就著尖叫、哭泣,而且變得歇斯底里。報紙上的醒目標題都在談論披頭士。全世界都聽到了這樣一個名詞──“披頭士狂熱(Beatlemania)”。

這一年的8月23日,他和辛西婭結婚,並在1963年4月8日生下他們的兒子朱利安。

1   2   3   4   5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