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生活 > 音樂

跟免費下載説再見 華語音樂或將吹響重振號角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2-15 12:59:09 | 文章來源: 搜狐音樂

電驢停運,200多家視頻網站即將被取締,一大批音樂網站相繼關閉。這發生在文化部下發了《關於集中清理整治一批違規線上音樂網站的通知》之後。可以説這是版權問題越來越敏感的必然結果。或許,一個免費下載音樂的時代即將結束。這對於音樂産業來説,是一個利好的消息。站在2011年門檻,一個新十年即將展開它未知旅程之際,音樂産業是否能重振輝煌,傾聽以下業內專業人士的解讀,也許能描摹出未來發展的脈絡。

一、 音樂付費篇:長風破浪會有時

此前國家發改委與資訊産業部聯合發佈《資訊産業“十一五”規劃》稱,到2010年,行動電話用戶總數將達6億戶。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更是一個飛速增長的經濟規模。以五元的彩鈴功能費為例,每人一年60塊錢,一年就是360億。流行音樂似乎能産生數量眾多的富翁。然而,這僅一廂情願約略的計算結果而已。

在習慣與悲觀之間遊走

與無線音樂相比,音樂人的作品一直可以免費下載,這是一件奇怪而又正常的現象。而音樂界內呼籲建立正確的付費下載機制,也不是近兩年才開始,多年努力而效果不甚明顯。

著名音樂人、英皇副總包胡爾查這樣評論:“在國外,不管是流行還是古典,有聽音樂會的傳統,對於這類的消費也是認真的。可是我們這些年還沒有養成良好的付費聽音樂習慣。同時,網路下載也是一個比較複雜的事情,有的歌手不願意被試聽,相反有的歌手為了宣傳,卻特別主動地希望大家都去下載,要的就是人氣,他可以通過演出能賺回收益。”

樂評人江小魚則對網路下載付費的時間則顯得有些悲觀:“大概要70年或者80年以後。”他認為,解決唱片付費下載需要更多的時間,它取決於體制、音樂人以及消費者整體的覺悟,而這個時間將會是比較漫長的。

中國音像協會系列排行榜總製片人、著名評論人、媒體策劃人張秦:“付費模式在中國將永遠是一個難題,未來十年,使用網路的方式將更加便捷,將來人們在更加攜帶型的終端上享受音樂,網路就是用戶最大的存儲硬碟。”

知名樂評人王磊則坦承,在國外付費模式早已有之。

解決之道:健全法律+話語權+殺手級産品+行銷策略

宋柯,北京太合麥田音樂董事總經理:“有兩個問題要解決:一個就是國內的法律上的嚴謹。就是説對於非法侵權,不付費的,肯定要是打”。他認為,影視行業、文學在網路上可以隨時打擊非法侵權,可是音樂行業的卻沒什麼話語權。“第二,音樂實際上在網路上被廣泛、更加方便的盜版,跟産品的形式也有關係,它的容量相對來説小得多,更方便被傳播。”宋柯提出,音樂産業應該開發一個能帶來更好的聽覺享受的殺手級産品,或者是附加一些相關的服務,而不是拿mp3糊弄人。此外,宋柯也對行業的行銷策略提出意見:“比如説勁舞團,它完全是音樂的內核,以音樂作為載體,為什麼由網路遊戲公司發明?我們沒有人去想,我們的音樂到底開發出有沒有另外的,好玩的,可以讓消費者去特別情願花錢的産品。這個是很關鍵的一個問題。”

二、實體唱片篇:明日黃花蝶也愁

2010年,唱片業雖未跌落到谷底,但更多的歌手已不再燒錢出專輯。實體唱片銷量銳減,EP逐漸風行。或許,未來樂迷們在懷念曾經風光無限的音樂載體時,會注意到,CD在21世紀前十年完成了它短暫的輝煌歷程,匆匆退出了主流唱片市場。

CD:與黑膠相同的命運

江小魚早已注意到CD的邊緣化:“華語實體唱片只有極少數有微薄的營利,大部分歌手已經放棄了傳統唱片。從這個角度來説,所謂的實體唱片已經退出了整個流行音樂行銷模式主流的舞臺。”張秦則承認,目前再出色的唱片,從諸多的唱片發行公司那裏得來的數據,真實的發行量也很難突破兩萬大關。

著名樂評人科爾沁夫認為,CD不太可能完全退出市場:“最後大家可能不會以唱片為主了,但是很多人還會買,作為一種收藏。它會作為一種收藏品,甚至是一種歌手的名片。它的人文感覺和欣賞的體驗是不能代替的。黑膠退出唱片市場已經十多年了,但最近又開始回潮了。”

讓音樂回到傳統:版權+藝術

事實上,正是CD這一傳奇般的載體經歷了輝煌與沒落,令人惋惜的同時,更會關注它何去何從。畢竟它曾經是唱片業的主要營利模式。當支柱崩塌,哪一項業務會拯救唱片,演出,抑或音樂節?

宋柯:“肯定還是要回歸傳統,回歸到傳統流行音樂工業。唱片已經死了。流行音樂工業要對版權建立可收費的商業模式。”回顧幾年來太合麥田版權方面的經營,宋柯此語的含金量不低。他進一步闡釋:“對於版權方,不管他是寫歌的人,還是擁有版權的唱片公司,應該有一個好的回報。我覺得這是一個關鍵點。全世界並沒有解決這個問題。但是一定要解決,如果不解決的話,這個行業沒有人有動力去繼續。”

音樂人高曉松則直言,自己的本質是音樂家,而不是做音樂生意的:“營利不營利跟我沒有關係。莫扎特營利不營利?音樂跟營利與否毫無關係。沒有唱片公司之前,音樂也很偉大。”言語簡單,一語指出當下樂壇存在的矛盾——讓創作回到音樂的藝術性上,而不是一開始就追逐商業的利益,這是音樂作品最初也是最終的目的。

三、拯救篇:華語樂壇,東風無力百花殘

2010年,誰拯救華語樂壇?這註定是一個無解之問。年底前渤海早報在歲末的盤點中評論:周傑倫的《跨時代》沒有跨越自己,王力宏的《十八般武藝》中規中矩,陳奕迅、蔡依林、羅志祥、蕭亞軒等的新作也反響平平。更沒有出現超級巨星的誕生。現實的是內地音樂更乏善可陳。然而,到底會有誰來拯救這個日見凋敝的樂壇,期待中的2011年,會有哪首歌能紅得有品味?

樂壇無需拯救

高曉松:“樂壇很好,樂壇不需要拯救,因為還是有人會聽音樂的。如果都不聽音樂,那就需要拯救。唱片公司不賺錢跟音樂沒有關係。就是唱片公司從哪合理地把錢拿回來,就這點事。”他認為,唱片業的低迷是正常現象,要承認有高潮就會有低谷。對於會不會出現新的天王級歌手,他説:“隨時隨地都會出現這樣的歌手。但也許不是每年都有人出來,這是正常現象,有低谷就會有高潮。全世界這幾年也沒有出現象邁克爾 傑克遜、瑪當娜這種級別的歌手。”

樂評人科爾沁夫:“在中國能夠流行的只有旋律好的歌。嘻哈,舞曲等等在中國從來都沒有真正流行過,以後也不會。中國人的欣賞習慣就是旋律性的,或者帶旋律線條的。真正流行的歌,那是跟旋律的創作者、市場的環境、大眾的審美方式變化有關係,但是歸根到底還是要有旋律、感情的歌才能流行。”

包胡爾查:“只有心態能拯救。好的心態是好作品的前提。音樂形態本身是好東西,但商業化要切合藝術化,不能為了商業化而影響了作品的藝術性。”

張亞東:“無論什麼類型,最重要的是用心做出的音樂。去除那些浮躁虛華的東西,才能創作出打動人心的歌曲。音樂産業並沒有走向沒落,是唱片産業走向沒落。音樂産業如果可以跟其他産業做更廣泛的結合,可能前景會很好。”

時事造歌手

“巨星是時代造就的産物。” 音樂人譚伊哲直言:“時代最重要。我曾參與了很多新老歌手專輯的權威的製作、編曲,比如孫楠,那英。所有的人都想再起來,但是這個時代沒有辦法了,人們的聽覺習慣太多了。任何音樂形式,都有它的週期和生命力。比如説古典音樂,之後出現浪漫派時期,然後是民主樂派,印象派,先鋒派。週期過了以後,你再想回過頭來做,是很難的。另外,中國目前的音樂狀態,跟日本,美國比,差幾十年。從04、05年以後,流行音樂主要是選秀和網路時代的歌曲。現在的高科技可以修音準,很容易,所有的人都想當歌手,導致很多歌手在專業性上面下降了。如果再想拯救華語市場的話,肯定要有一兩個唱得特別好的人。任何時代都有優秀的作者,但沒有好的聲音來表達,也很難出來好作品。”

摩登天空總經理沈黎暉:“我覺得現在有很多有實力的歌手,只是他們的受眾範圍和市場細分的不太一樣。所以實際上,受眾的注意力是被分散了,特別不容易達到全民一致的認可。市場細分,這是也市場成熟的表現。而真正有影響的巨星,是可遇不可求的,就看時代最終是否能産生巨星,我覺得一定會有。”

四、造星篇:唱片公司與選秀,蒼茫樂壇 誰主沉浮

在過去的十年中,世界四大唱片公司進駐中國大陸,然而因為各種原因,業務量萎縮,歌手培養與市場運作接連不利,懷著掠奪內地市場資源的商業目的,最後卻淪為代理港臺藝人的“駐京辦”。而另一面是幾年以來內地的選秀運動,其態勢可以用轟轟烈烈來形容。在主流與非主流辯駁中,成長起一批新生代歌手,你可以指責他們的唱功,但你絕不能忽視強大的粉絲群,更不能忽視他們成長變化的速度。

“本土公司國際化,國際公司本土化”

江小魚十年前曾在樂評裏曾經預言過,這些唱片公司必將撤出中國。“因為他們完全不了解在中國這個行業的模式,完全不知道在智慧財産權方面與全世界任何其他地方都不同。唱片銷量通過新媒體,以不尊重智慧財産權為代價,正在流失掉。他們所有駐中國的領導沒有一個是本土的。曾經有過這樣一句話:本土公司國際化,國際公司本土化,但是他們都沒有做到這點。所以失敗是必然的。他們所謂的駐京辦,只不過是在彰顯一下他傳統意義上存在而已。”樂評人王磊則指出,大唱片公司雖仍將存在,但工作室將會更多。錄音技術門檻的降低讓唱片公司不願高投入製作唱片,作坊的模式應運而生。

科爾沁夫:“過去的十年的運作説明兩點:第一,它其實是音樂創作比較匱乏的時代,唱片公司的運作並不成功。多數唱片公司人員素質、音樂眼光、品味以及操作方式有問題,或者是急功近利,或者礙于常規,並沒有把握到時代的特色。這十年裏缺乏有分量的唱片,同時也缺乏真正流行的作品。對唱片公司而言,他們是在背動的應對時代的變化。即使是經濟形式不好的現在,包括以後你也很難指望他們做出真正有效的東西。同時,各種小的唱片作坊未必不好,工作室船小好掉頭,有可能帶來更多有創造力的、適應這個時代的作品,現在也在慢慢地顯露出這一點。”

選秀七年,癢了嗎

包胡爾查:“我不認為中國的選秀進入七年之癢。選秀是全世界的潮流,並不是我們中國一家在搞,它恰恰説明瞭娛樂業、音樂産業的平民化。這種平民化潮流對以往的造星平臺可以説是一個顛覆。造星是媒體對於大眾的娛樂方式,我們要從這其中借鑒許多成熟的經驗。”

五、內地與港臺博弈篇:萬類霜天競自由

回頭看2010年,乃至放眼過去這十年,港臺歌手每年都會大舉進軍內地撈金。據業內演出行業人士統計,歌手出場費的名單上,價位最高的前十幾位,港臺歌手佔大多數。這冷冰冰的數字仿佛在説明一個事實,內地的音樂不光數量不足,而且缺乏應有的價值。

港臺流行樂的市場已垮掉

科爾沁夫直言:“華語音樂最主要的市場在中國內地。整個內地如何實現音樂的本土化,如何實現世界音樂潮流的結合,是以後真正的方向和希望所在。內地主要的音樂群體,是城市龐大的白領青年和文藝青年。內地的巨大的市場決定了它容量同樣是巨大的。只不過是現在音樂市場沒有良好的營利模式。但市場總會規範,因為音樂是人最根本的需求。你可以不看電影,但總要去聽音樂,包括被動地聽。港臺音樂從來都不是華語音樂的代言,而且事實證明他們也做得並不好。港臺的流行音樂現在處於一個完全衰敗的時代,市場已經垮掉了,至少有五年以上沒有出現一個巨星了。”

跟風港臺就是死

宋柯:“內地歌手有內地的風範。你非要學港臺、東南亞的,那你肯定是死。當然我們在經濟不發達的時候,有一些崇洋媚外,這很正常。比如美國的流行音樂,他們排名前100位的歌手中也有外來的,比如塞琳迪昂、夏奇拉等,但是他們主流的一定是美國本土的。可以説這是一個綜合實力的體現。什麼時候中國成了整個東亞,北亞,以至於全亞洲實力最強的國家的時候,偶像一定是我們自己的。現在這個趨勢已經顯現出來了。”

搖滾:浴火重生的奇葩

在華語音樂普遍低迷的時期,內地搖滾樂堪稱一枝傲立綻放的奇葩,它多元的魅力已經顯現出來,也是內地音樂大大有別於港臺之處。

摩登音樂節的發起者沈黎暉無疑最有發言權:“中國的搖滾我覺得現在已經輝煌了。2010年中國有60多個音樂節,都跟搖滾有關。我覺得在未來一到兩年,搖滾樂會完全成為主流的音樂。這是非常有可能的,而且從市場的反應和中小型現場演出的機制來看,搖滾樂其實比流行音樂還要健全。現在很多的流行音樂人也已經向搖滾樂靠攏。”他更看重搖滾樂的現場:“它絕不是唱卡拉OK,對口形,是真正展示自己的力量、真演奏、真樂隊、真的聲音、真的原創,這一定是大勢所趨。”

結語:必經的初級階段

21世紀第一個十年裏,華語音樂以自己的速度與世界接軌,幾乎發展起了它應有的一切要素,儘管曾經存在過浮雲般的精彩,然而十年時間對於一個産業的發展來説,畢竟短暫。此外,從業者們作為潮流的先驅與大眾之間卻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審美差距。上述幾位業內資深人士的話語之間,無不流露出對版權、本土化以及音樂本質回歸的期許。也許2011年依舊會延續既往的低迷,但是有理由相信,它就是一隻航船,一輪朝日,抑或一個嬰兒。那樣的期待為時不遠。(文/齡悅)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