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名家檔案 > 張仃

張仃:山林作伴情相依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3-18 16:12:01 | 文章來源: 光明日報

山風送爽,知了歡唱。初秋的一個午後,記者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盧新華教授帶領下,驅車來到京郊門頭溝的山谷裏,拜訪了我國美術界大家——張仃先生。

記者剛落坐客廳藤椅,就聽到下樓梯的腳步聲,只見張仃先生拱手相迎地走了進來。他銀發白髭,藍布衣白寬褲,兩眼有神。“我是近90歲的人了!”他坐下後一邊説話,一邊抽起煙斗。煙絲有堵,他用牙籤挑通,吐著青煙,老人滿足地笑了。

他的老伴理召(筆名灰娃)老師介紹,張仃近來十分關心抗日戰爭勝利60週年的紀念,特別投入地看了《冼星海》、《八路軍》、《苦菜花》和《烈火金剛》等多部電視劇,因為他太熟悉那個年代的人和事了。當年是在日本軍閥的炮火下,張仃從故鄉東北流浪到北平,然後輾轉到了延安,那時他就以漫畫為武器進行抗戰。重溫那段激情歲月,老人推遲了每晚的睡覺時間。

“現在半天寫字是晨課,半天看書為享樂。”他喝了一口綠茶後説,年齡大了,不能去山川中寫生了,過去看山就像朝聖,不受感動我不畫,一定是要在激動時我才畫。線是中國畫的靈魂,丟不得。每天寫寫書法是我必做的工作。話語間,張仃帶記者來到寬敞明亮的畫室,當即落墨題字。他下筆迅疾沉穩,毫無做作。理召老師站于畫案對面,同樣快手理紙拓墨,配合得渾然天成。大家風采盡在無言的細節和作品中。

在張仃家的門頭上、過廳裏挂有多幅民間剪紙。這讓人想起他當年去法國拜見畢加索時,曾準備送給畢加索一對中國民間門神年畫。理召老師介紹,他太愛鄉土藝術的東西了,佈置房間時不讓挂自己的作品也要把這些陜北民間剪紙挂起來。張仃認為民間風物有自己的音容笑貌,有自己的個性,特別是西方現代繪畫與中國民間藝術有相通的精神淵源。“是不是有種親切和時尚感?”理召老師這樣説。

為了貼近自然、享受自然,張仃把家建在京郊的山林中。按照他自己的設計,兩層小樓石頭當墻,木頭做架,為北歐山民風格建築,體現出一種力度與厚重。石屋四週種植有竹子、銀杏和楓樹等多種植物,夏天濃綠,秋日黃紅,從每一扇窗戶往外看都是美景。“我每天能熟睡10個小時!”張仃頑童般地笑著説,右耳聽不清了,左耳還管用。難怪在他慣坐的藤椅左邊,一盞落地式檯燈上,挂著一個小籠子,裏邊養著一隻大蟈蟈,聽蟈蟈的叫聲有如山的呼喚,會讓張仃先生跟著發出輕聲的哼哼。

夕陽隱山去。到了臨別時分,在柔和的燈光下,張仃先生戴起老花鏡,用鋼筆題字,給在場每人一本他新出版的《它山畫語》。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