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傳統民俗>冀東皮影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藝術中國專訪皮影藝術家張向東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7-06-26 16:11:34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藝術中國:張先生,您好。請您給我們介紹一下,這次到北京來演出是怎麼組織起來的好嗎?
    張向東:這次我們從昌黎來到北京,是第二次到北京參加這樣形式的演出。第一次是在去年我們國家第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産日,在國家博物館演出了一個多月,深受觀眾的歡迎。這次在我們來説是第二個非物質文化遺産日,再次來到北京,在美術館舉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日紀念活動進行特展,因為我們在05年唐山國際藝術展覽上,獲得優秀演出獎。在皮影這方面已經有些名氣,通過一個非物質遺産保護委員會專家介紹,這次來到美術館進行特展,特別演出。


    藝術中國:您能給我們介紹一下劇團的情況,有多少人嗎?
    張向東:我們這個劇團時間不長, 2001年開始組建的,我本人和一些主要演員都是在六、七十年代從事皮影工作的。我是1960年小學畢業以後,在唐山市皮影學校學習的。


    藝術中國:有介紹説,您是“齊永衡”大師的弟子。
    張向東:對。我的演出水準比老師還相差得很遠。


    藝術中國:説您15歲的時候就有“小箭桿王”的美譽。
    張向東:因為我師父,人家都稱他為“箭桿王”,因為皮影是用箭桿來操作的,箭桿是高粱秸稈上端的尖,就是箭桿。以後我登臺,正好趕上我獨立演出,人們就稱我為“小箭桿”。這是從老師那兒來的,實際我是不夠那個水準。


    藝術中國:您是從60年代就開始學藝?
    張向東:是。以後我就到秦皇島市皮影劇社,因為當時唐山和秦皇島都是一碼事,都是隸屬於唐山,我到秦皇島市皮影劇社,在那個社當演員,到文革後期,解散、撤銷了秦皇島市皮影社,我從事了一段別的工作。地震以後,文化大革命結束,又重新落實回到秦皇島皮影劇社,後來也是因為一些時代的變化,調回到河北昌黎,是我們的家鄉,從事交通工作。一開始是從事修理工,後來是當管理人員,以後又當單位的一把手,以後又調到縣交通局工作。這到2001年因為工齡比較長,歲數挺小就參加工作,工齡比較長,我就辦了退休,退休以後我覺得皮影現在的情況不是那麼很好,我想這個東西從小就特別愛好,對它也頗有感情,我就組了一個以我名字為基礎的,命名為“河北昌黎向東皮影劇團”,活躍在農村和鄰縣,以及一些城市的演出市場。


   藝術中國:您當初十幾歲的時候,怎麼想到學這個?那會兒是什麼樣的情況?
    張向東:因為那個時候皮影還在盛行,加之我父親是唐山市皮影集團的一個職員。


    藝術中國:那會兒盛行到什麼程度?
    張向東:昌黎縣本身就有5個專業皮影,業餘的還不算。當時唐山專署在昌黎駐地,唐山專署有兩個影社,加在一起,正式的皮影社有7個,當時很紅火。


    藝術中國:老百姓都特別喜歡看?
    張向東:特別喜歡。因為皮影是發源於西安那一帶,但是傳到洛河流域,以灤州開始,因為灤州和灤縣有一點音同,所以上邊行政規劃的時候改為灤縣,實際上是古灤州。在樂亭比較發展,在昌黎同樣,在昌、灤、樂這三個縣當中,昌黎是最繁華的,昌黎的皮影文化是非常的興旺。


    藝術中國:那時候人們是怎麼看皮影的?
    張向東:人們看皮影都是盯盯入目的那麼看,家家平常説話的時候都帶著唱音。每天都有。


    藝術中國:劇團每天都去嗎?
    張向東:不但每天都有,這7個影社每天都在活動。


    藝術中國:都在各地演出?
    張向東:在各地演出。農村和城裏,城裏有一個專供皮影,叫皮影院,原先是電影院後來改為皮影院,現在那個地方舊址已經沒有了,後來改為旅館什麼的。每當我到那兒看了以後,對那個地方特別留戀,印象特別深。

1   2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藝術中國 | 廣告服務 | 招聘資訊 | 聯繫我們 | 合作夥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