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頻在藝術市場發威:改變了藝術生態

時間: 2015-04-10 10:56:39 | 來源: 揚子晚報

首頁> 資訊> 藝市

邱家和(上海) 資深媒體人,2004年起追蹤報道藝術市場

賈藹力(1979年生)《早安,世界 (三聯作)》,香港蘇富比春拍以1328萬港元成交

今年藝術市場的春天來得特別早。值得注意的是,“春意鬧”首先反映在微信、微網志這樣的社交媒體上。社交媒體在藝術市場頻頻發威,從某種意義上改變了藝術生態。

繼3月中旬香港巴塞爾藝博會、紐約亞洲藝術周相繼引發社交媒體進入兩波傳播熱潮後,4月清明節前後的輿論焦點又轉向了2015春拍的開幕大戲——香港第一輪拍賣。看來,“春意鬧”首先取決於藝術市場自身的節奏:在藝術市場的日程表上這是今年春季藝術市場最初的3個輪次,都以周為單位,其中第一第二個輪次更以“香港藝術周”與“紐約亞洲藝術周”為名。有趣的是,從這3個輪次覆蓋不同的受眾群,表現為不同的話題乃至輿論焦點,雖然都造成類似前兩年“滿城爭説黃金甲”的現象,但社交媒體所發揮的效應也各不相同。

第一個輪次,是以香港巴塞爾藝博會開幕為中心的“香港藝術周”。香港巴塞爾這樣的國際大型藝博會是社交媒體最喜歡的題材。其組織者目標就是把藝博會本身媒體化:通過參展畫廊的規模、規格凸顯其國際性與專業性,通過展覽的場館區劃、布展、布光與空間規劃凸顯當代藝術創作在材料與樣式上的突破;通過日程緊湊的一系列場外活動,包括酒會、派隊乃至藝術空間的展覽以及專設的論壇、講座,把藝博會打造成一場視覺盛宴。對於社交媒體而言,這是最討巧也最有粘合力的題材,可以引發各個行業各個階層社會公眾的各種話題,自然形成“滿城爭説巴塞爾”的效果。

相比之下,緊隨其後的紐約亞洲藝術周雖然有佳士得、蘇富比等國際拍賣行的拍賣,畫廊、古董行與博物館的相關展覽等豐富的內容,但因側重於二級市場的拍賣領域,是傳統媒體多年經營且駕輕就熟的領域。不過,今年恰逢佳士得為去世不久的大古董商、大藏家安思遠的珍藏舉辦拍品總數多達1200件的“錦瑟華年”拍賣。作為“東方藝術教父”,這位差不多已經淡出輿論圈視野將近10年的傳奇人物居然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復活,形成“滿城爭説安思遠”的盛況。有市場分析人士斷言,這是智慧手機帶來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經典案例。確實,安思遠的個人品牌之所以在社交媒體上得到充分的發揮,離不開佳士得整套行銷策略。對他們而言,社交媒體是極其重要的資訊來源,以口耳相傳的傳播方式讓安思遠的品牌效應得到充分的“發酵”。

第三個輪次就是剛剛落槌的香港第一輪春拍。由蘇富比領銜,嘉德、保利參與的這一輪春季大拍是每季大拍的第一輪,拍品又覆蓋各大門類,被視為市場風向標,輿論的關注焦點自然瞄準價格資訊,而不是像紐約那樣瞄準某個名人。在這個領域,通過拍賣圖錄、拍品資訊以及拍賣現場的快訊、實況錄影等方式,傳統媒體特別是網路媒體居於主導地位。對於社交媒體,重點恰恰是其如何挑戰傳統媒體的話語霸權。

有趣的是,這次春拍第一天的蘇富比夜拍,就發生了賈藹力作品拍賣快訊的烏龍事件——這位當代藝術最受關注的70後藝術家板塊的領軍人物,其三聯畫《早安!世界》再次刷新了個人拍賣紀錄,但被市場觀察者發現雅昌網發佈的拍品資訊早于拍賣師落槌的時間達45分鐘。在社交媒體上,由此而引發的質疑這次拍賣真實性的評論迅速傳播。蘇富比和雅昌網都發佈了正式聲明來回應。雅昌網在聲明中給出的解釋,就是資訊發佈時誤用了後臺第一次編輯拍品資訊的時間。這個事件的後續效應還在持續,但足以説明社交媒體實在是一把雙刃劍,正在改變藝術市場資訊傳播的格局。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