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市場

私藏專場春拍密集舉槌:藏家應對藝術轉向策略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8-29 10:27:14 | 文章來源: 《藝術客》

選擇在2014春拍出貨的資深藏家張銳

藝術需要頂尖贊助人的扶持和推動,藏家在收藏時難免有資産配置的動機,最初的中國當代藝術更多是在西方的藝術系統作用下而發展,而幾個西方重要的中國藝術推動者後來的表現卻令人心有餘悸。如冠以“永久收藏,支援藝術”的仕丹萊收藏在2007年把200多件中國當代藝術藏品轉手賣給紐約藝術經理人威廉·阿奎維拉,其中的108件藏品構成了2008年在香港蘇富比舉辦的“仕丹萊專場”。而收藏家查理斯·薩奇雖然于2008年切爾西新館舉辦了熱捧中國當代藝術家的大展“革命在繼續”,但他卻在2009年按照以往以舊換新的習慣,在香港舉辦的“薩奇專場”拍賣會上,將180件中國當代藝術轉手他人。加之2010年起,尤倫斯夫婦逐步以多個私人專場清空手上的中國藝術藏品。西方藏家在中國藝術界的形象有些崩塌了,導向作用也在逐漸失去,但他們對中國藝術界的引領和教育,以及他們在藝術市場的成功運作,培育出了生長在中國本土的後繼者,一群有著明確、獨立的收藏理念的本土當代藝術藏家,在近些年吸納各種渠道出現的重要作品,開始試圖建構符合中國自身語義的當代藝術收藏體系,這個群體真正具有推動力的人數雖然並不很多,卻加速了以中國藏家為主體的當代藝術市場的形成。

藝術市場每一次重要節點的出現,都是對藝術家和收藏家的“淘洗”和考驗。2014年的春拍,北京保利、北京匡時、上海泓盛分別策劃了三場中國當代藝術重要私人收藏專場拍賣,係出名門的拍賣標的掀起了一陣市場波瀾。這場以“私藏”為名的優品出倉,對藏家釋貨的動機有著各種猜測。

出貨原因各不相同

在春拍三場重要私藏專場中,最高調宣傳的是資深藏家張銳的私人收藏專場,他拿出了自己收藏體系中最重要的作品——來自張曉剛、方力均、岳敏君、王廣義、王興偉、周春芽、羅中立、趙半狄的八幅早年重要創作,某種意義上也相當於以易手的方式退出了當代藝術重要收藏的體系。

“張銳對於作品是極其吝嗇的,甚至是小氣的,據我所知也從來沒有這樣的拍賣過。”張銳多年的好友、著名收藏家唐炬在採訪中説道。這樣的疑問也是業內人士所關注的,尤其是在市場還處在調整時期,這並不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出貨時機。對此張銳顯然並不以為然,他説:“如果有能力我一定會把這些作品宣傳好、保護好,但現在,我已經從重要的藏家隊伍當中迫不得已的退出了,所以這是一個很大的遺憾。而對於拍賣時機我並不在乎,原來我是準備把這些作品捐出去的,事實上它最後的拍賣結果已經跟我原來的初衷發生了變化。”

2012年,張銳經歷了人生最大的一次低谷,一年半的牢獄之災之後,張銳和太太達成了一些共識,對家庭的資産做一些置換,這種財富置換基於對家庭成員的尊重,同時也是張銳個人收藏體系的重新建立。

北京匡時拍賣油畫雕塑部總經理謝揚在談到張銳私藏專場的設置時就表示,張銳曾在當代藝術市場井噴時期買進這批作品,屬於當時的“天價”,但是遺憾的是自己對於繼續負擔這批作品感到力量有限,所以選擇釋出這批重要的作品,這也是張銳第一次出售自己的藏品,而他對於拍賣公司定價策略的要求就是底價要低。

在談及到本次釋出之後個人收藏的動向時,張銳表示這也是他此前就一直在進行的工作:“我對未來做了一個10年規劃,既然我已不能繼續完成購藏和我年歲相當的這些藝術家的重要作品的任務,那麼我將把後十年的目標鎖定在對未來藝術家的發現、支援及購藏方面,以此作為今後的一個主要方向。”

與張銳略顯“艱難”的抉擇不同,深諳市場之道的林明哲及其創辦的山藝術文教基金會在本次春拍中“快、狠、準”的動作則盡顯從容。這位被業內人士稱為“買斷了1987至1997年十年中國美術史”的台灣藏家某種程度上掌握著“傷痕美術”以後當代藝術價值評判的話語權,尤其是山藝術基金會收藏的西南地區藝術家如羅中立、程叢林、高小華等藝術家的重要作品,對藝術市場的拉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2014春拍中,山藝術基金會與北京保利合作推出“見證歷史——山藝術基金會藏重要當代油畫專題拍賣”,包括艾軒、程叢林、何多苓、羅中立、龐茂琨等藝術家的十件重要作品。這批作品多為林明哲上世紀80年代大規模吸納中國內地“傷痕”、“鄉土”和“唯美”三大美術流派的作品時獲得,期間經過20餘年在國內外的展覽及拍賣的推廣。而這批作品也在山藝術文教基金2012年推出的“山川蒙養20年——山藝術文教基金會川美藝術作品收藏展”中展出。縱觀林明哲的運作,從原始積累,再到宣傳推廣,直至最終上拍,節奏清晰、法度森嚴。

而且這也並不是山藝術基金的第一次專場拍賣,2004年至2005年間,林明哲就曾先後在上海保利和北京翰海推出“台灣山藝術文教基金藏品”專場拍賣,每次的專場拍賣均在業內引起轟動。林明哲也表示,這次的專場拍賣中幾件作品的持有人是山藝術基金的海外董事,選擇上拍的原因是想把最好的中國藝術留在國內,但是山藝術基金會對於中國藝術的推動從來沒有停止過,包括收藏和推廣等。“在批量收藏後,我們發現部分收藏作品風格非常類似,所以有時候會適當流通部分藏品,但原則上,讓出去一張作品,往往會再買進10多張作品,正因為如此,基金會才能夠擁有如此多的藏品,這種以藏養藏的流通也會增加基金會的收藏經費”,林明哲表示。

相比于張銳與林明哲略帶個人色彩的釋貨行為,已創立私人美術館的鄭好選擇在今春釋出藏品則帶有更明確的美術館動機。而且拍品重點也放在了以趙無極、朱德群、陳逸飛為代表的20世紀中國油畫作品中,所以雖然同樣是以私人專場形式售出,但並未像前兩個私人專場一般引起爭論。

昊美術館館長尹在甲表示,從創立昊美術館起,鄭好先生的收藏從原來個人愛好與趣味,更多轉向為美術館建立體系。尹在甲説:“昊美術館的學術定位更偏向亞洲當代藝術,主要收藏89後藝術家作品,包括中國當代藝術、當代水墨、新媒體藝術等。所以我們與鄭好先生商量,決定讓這些作品還給市場,為它們尋找更適合的藏家。”而對於昊美術館來説,可以用一幅大油畫換來十幾幅年輕藝術家的作品,不僅豐富了昊美術館的館藏,同時也讓昊美術館館藏更系統化、專業化,可謂雙贏。

要拋貨還是要置換

資深藝術品經紀人李蘇橋認為這可能是接下來市場參與者調整的重要信號:“近些年社會財富的再分配帶給藝術市場的影響,在今年有了集中涌現的徵兆,明顯體現在幾位推手級藏家,在今春紛紛釋出部分作品。”而常年關注藝術品市場的呂立新則認為,上一輪當代藝術市場大繁榮時期,很多藏家和機構都是高價買入,壓了這麼多年,對任何個人藏家來説資金的積壓都很難消化,他們需要重新調整藏品結構,緩解資金壓力。

藝術評論家岳路平就認為,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已經下挫,不少藏家都認為再不出手就來不及了。他説:“此前我們看到幾個重要西方藏家在清倉中國當代藝術的藏品,包括薩奇、尤倫斯等,而這次是中國藏家。可以看到中國包括東南亞收藏中國當代藝術的藏家都在跟進出貨,這是源於他們看到中國當代藝術中一些藝術家的表現已經下挫,再不出手就來不及了。當年中國藏家買進時便是跟進者的角色,而現在也是在跟進出手。”

但也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這次三個重要藏家的釋出並非“拋售”,只是一種藏品置換的形式。如中國嘉德油雕部負責人李艷鋒就表示:“對於藏家這樣的一種市場行為,其實是非常個人的一種選擇,就藝術品發展來講,不斷有新的藝術家涌現,並且在每個階段有著不同的任務,比如89時期或者是2000年以來,是要解決現代主義的問題,到後面就涉及到了中國的當代主義。藏家自然就會調整自己的收藏體系,這個時候肯定是會有藏品釋出。”

對於藏家的這種釋出現象,李蘇橋同樣認為要客觀的看待,他分析説:“建立新的收藏格局是規律性的,經過8年左右的時間,社會財富被重新分配,今天很多有購買能力的人,8年前或許根本沒有購買意識,這些人獲得了巨大的財富之後,需要購買藝術品,最重要的是,藝術品最終一定會流通到最有資本實力的人手中,這符合藝術市場的規律”。國內為數不多的被稱為藏家的人群,承擔了早期的當代藝術的扶持和推動的角色,但在今天財富重新分配的過程中,他們的能力無力再持續性的購入重要作品,將收藏體系進一步完善,這種調整和釋出會是必然。擁有作品的早期藏家看到了新買家的能力,拍賣行的挖掘也在其中也發揮了很大作用。

接手人與新藏家

或許是重要私人藏家的附加屬性,或許是遵循著“好作品好價錢”的市場規律,今春出現的三個私人專場全部取得了100%的成交率。其中北京匡時上拍的八件張銳藏品最終共拍得5623萬元的成交額。北京保利推出的山藝術收藏專場上拍的11件作品成交總額為9066萬元。而上海泓盛的“時代印跡——重要私人收藏20世紀中國油畫專場”也取得了4278萬的成績。其中,除山藝術專場中的羅中立作品《春蠶》和程叢林《碼頭的臺階》分別以4370萬和2875萬刷新了藝術家拍賣紀錄外,其餘私人專場作品多在估價內平穩成交。

AMRC藝術市場分析研究中心執行總監馬學東分析表示:從這幾場重要藏家釋出作品後成交的情況看,當代藝術部分買家購買資金仍然相對充裕,重要拍品仍有買家在競爭,只是買家之間的競爭激烈程度如果與前幾年相比肯定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以上這些拍品如果是2008年春拍放到市場中,價格也肯定比現在至少要高出20%。

而從拍賣現場表現來看,張銳收藏專場拍賣中,共有7位買家成功競得了這8件作品。其中除了王興偉的《悔恨的淚》和方力鈞的《1998.No.7》被同一位藏家競得外,其餘六件作品分別被六位買家競得。謝揚表示,就現場來看,實際參與到競拍過程中來的買家在十余位左右。他們大多是本土的資深私人藏家,而只有一兩位新晉買家。

對此,北京保利拍賣現當代藝術部總經理賈偉也指出,保利的私人專場中,參與競投的藏家以專業類藏家和川南地區的收藏家為主。其中前者以建私人美術館為主。龍美術館王薇競得了何多苓《上樓的人》,而正在籌建軍美術館的張小軍則競得了程叢林《碼頭的臺階》。此前曾有許多人猜測王薇或許會接手該場的焦點拍品《春蠶》,因為龍美術館去年曾拍得羅中立同題材的另一件《春蠶》,但最終本場上拍的《春蠶》雖然以4370萬成功易手,但並非龍美術館,買家身份尚不得而知。

李蘇橋認為,在老藏家出貨的情況下,大家希望看到新面貌,“能夠通過對作品的爭奪建立起新藏家的收藏體系,這個體系是建立在原來老藏家的基礎上,這是我們原來所期望的,但結果並不是像大家期望的那樣,而僅僅是早期作品的順利售出。這種情況説明,當代藝術收藏在最近十年的演進中,並沒有呈現出更多的新面貌,這是業界應該反省的”。事實上,對藝術家的早期作品感興趣,並有志於建立收藏體系的仍以王薇、張小軍、喬志兵、楊斌、唐炬、江寧等幾位老面孔為主。而三場拍賣的成績在李蘇橋看來,充其量只是一個早期作品的順利售出,並未出現大家所期待的新老藏家交替的局面。

不過賈偉也表示,僅用私人收藏專場拍賣來推進新晉買家還是不夠的。私人專場的作品一定是要有歷史和文化的沉澱,這樣新進場的買家才有機會收藏到有價值,或者對自有的收藏進行補充。

對於此前市場人士和媒體口中熱捧的新藏家,資深經紀人兼畫廊主王新友有這樣的觀察:“目前的新藏家群體主要集中在三個層面當中。第一,金融專業人士、高知背景和海外留學背景的藏家成為市場中堅力量,這些藏家受過良好教育和專業訓練,擁有雄厚資金實力,需求明確,收藏品位理性,藏品多元化且有長遠規劃。第二,新進藏家越來越趨年輕化,有些甚至初次試水拍賣,這些藏家不僅‘新’面孔,且年齡小,他們完全不同於老一代藏家,理念超前的新藏家擁有不同的審美趣味和價值判斷。為藝術市場的發展帶來新的活力和熱點方向。第三,新進藏家裹挾大量資金進入抽象等新板塊,這些藏家目標明確,下手果斷。”

此外,從近期的一些新聞事件中,我們似乎可以看出當代藝術藏家群體內部正在發生分化。如2013年大連萬達以1.72億元高調拍得畢加索名作《兩個小孩》後,今年的紐約佳士得和蘇富比春拍中就出現的大批中國藏家面孔,他們不僅席捲了多件西方現當代藝術精品,而且不乏莫奈、培根、安迪·沃霍爾等大師的高價品。與此同時另一個局面是,越來越多的藏家對當代藝術中堅力量的興趣和收藏持續升溫,並開始加重長期的收藏佈局。

從目前的市場情形來看,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還將處於調整期,但“私藏”拍賣的意義,並不只是簡單體現在對拍賣結果的拉升,對於這幾場拍賣,我們更多看到的是老藏家在動蕩經濟形勢中的應對策略,包括如何更新收藏體系,以及經過調整後,當代藝術市場和藏家群體將形成怎樣的新秩序。正如李蘇橋評價新藏家群體時所談到的:“我們在探討中國當代藝術的市場價值和歷史價值的關係時,需要重新定位和考慮。為什麼很多具有智慧的企業家沒有進來、沒有參與到中國當代藝術的收藏?這是需要反省的地方。今年幾乎沒有什麼新人進來,如果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僅僅局限于王薇、唐炬、張小軍等少數人的局部遊戲,這是一個非常可悲的局面。所以,中國當代藝術收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