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市場

盤點書畫市場潛規則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4-25 10:35:05 | 文章來源: 新華日報

吳冠中親筆鑒定為偽作的《池塘》

在藝術品投資中,書畫行業一直佔據最具規模的交易主導地位,但是在這個火爆繁榮的行業背後,卻暗藏著種種不為外人所知的潛規則:花重金在知名拍賣行購得假畫;千萬收藏地方書協主席字畫,“下臺”後貶至百萬;畫家作品短短幾年內升值數倍……在春拍來臨之際,不妨盤點一下那些引發危機的書畫市場潛規則。

知假拍假鑽法律漏洞

《拍賣法》第61條規定:“拍賣人、委託人在拍賣前聲明不能保證拍賣標的的真偽或者品質的,不承擔瑕疵擔保責任……”最初這條法規維護拍賣公司的運作,現在卻成為他們知假拍假、虛假拍賣的“擋箭牌”,每當他們遭遇打假或維權的時候,就會搬出這把“尚方寶劍”。

2005年12月,收藏者蘇敏羅在北京翰海拍賣有限公司的秋季拍賣會上,以總價253萬元的價格拍下一幅吳冠中的油畫《池塘》。時隔半年,有其他拍賣行建議蘇敏羅出手此畫,但在驗畫後竟被告知作品“有問題”。後蘇敏羅找到吳冠中本人鑒定該畫,吳冠中隨後在畫框上寫下“這畫非我所作,係偽作”。即使有這樣的權威結論,蘇敏羅依然維權無門,並在法律訴訟中落敗。

這種拍假、售假、維權無門的案例並不是少數。以齊白石為例,齊白石一生大約畫了兩萬張左右國畫,去除館藏、民間收藏及損毀畫作,存世遠不到一萬張。然而,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齊白石作品上拍量就超過2.5萬件左右。

自導自演“洗白”偽作

2001年,一批自稱是傅抱石在重慶金剛坡時期的國畫作品登堂入室,在上海博物館公然展出,輿論為之譁然; 2005年“3·15”前後,珠海博物館舉辦 “國之瑰寶—黎雄才、關山月作品展”,展出的38幅作品經過關山月之女關怡、黎雄才之子黎捷現場認定,全部為假冒之作。

“事實上,這些展覽的目的是將偽作"洗白"。”業內人士一語中的。很多藏家買到假貨後不甘心承受經濟損失,於是千方百計尋找一些渠道為自己的藏品“洗白”,以求日後能轉手出去。也常會有藏家找到博物院,希望能在博物院辦展覽。如果要求被滿足,日後就會成為他們宣傳的説辭,無形中給作品貼上“真跡”的標簽。

還有人想方設法出書、上電視,甚至“假拍”,目的都大同小異。

“官大字貴”官位決定價格

書畫作品的價格由誰決定?這些年,在書畫市場已形成一條私下操作的潛規則:以官職大小來確定潤格。

“人"下臺"了,行情肯定會跌。”一位業內人士舉了一個例子:某地有人曾花上千萬元收藏了一位書協主席的字,結果這位主席下臺後,字貶值到100萬元。

為此,很多人投機鑽營,為一個主席、副主席的頭銜而爭搶,其實爭搶的是頭銜背後的利益。業內人士透露,有的官員甚至利用手中權力把資質平平的文化工作者捧成“大師”,“大師”有身價了,創作的作品成“珍品”了,“大師”得利,一些官員拿這些“大師”作品送禮也得利,雙方就結成了利益共同體,雙贏。這種官本位“藝術”已成為當今中國藝術市場最大的問題和收藏災難。

自掏腰包哄抬價格

畫家的包裝主要是通過作品參展、結集、報道、拍價。而在拍價環節中,很多畫家為了抬高自己作品的價格,不惜花重金上演自賣自買的戲碼。

很多藝術家的作品並非一開始就過百萬、千萬元。一位工筆畫家以自己的親身經歷透露自己畫作從無人問津到三年之內拍出每平方尺十幾萬元高價的緣由。2001年,他的作品只能賣幾十元一張。2003年春拍,他找朋友當托,將自己送拍到拍賣行的畫作以每平方尺二三百元的價格拍回。到2003年秋拍時,他的畫作每平方尺已炒到1000元。而這一年內,他付給拍賣公司佣金13萬元。一件作品在拍賣市場上連續翻炒幾次,這個價格很可能就會變成真正的市場價格了。2004年,其畫作在當年春拍市場上已炒到5000元。隨後,有兩家實力雄厚的畫廊正式代理了他的作品。到2005年底,其作品已達到每平方尺12萬元。

畫家、畫廊坐莊,哄抬價格,甚至創造假紀錄、假天價,這就像當年的股市,瘋狂的時候誰都是贏家,而當市場“泡沫”破滅的時候,受損失的則是那些真正的藏家和投資者。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