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保利文化在香港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首日股價高開42.00港元(7.7603, -0.0002, -0.00%),最高價44.60港元,最低價40.10港元,收盤價42.60港元,較上市價33港元,漲幅29.09%。首日成交6400萬股,成交額27.01億港元。香港多家機構數據顯示,不計手續費,每手賬面利潤960港元。
保利文化上市一直受各方關注。原本打算在上海A股市場上市的保利文化在去年內地IPO暫停的大背景下轉戰香港H股市場,並於今年2月24日正式招股。招股期間引起國內外機構熱捧。據港媒報道,保利文化是今年以來的“凍資王”,超額認購達605倍。
首個交易日也吸引著證券業以及藝術投資界兩個領域的廣泛關注。證券業分析認為,保利文化上市後的業績將較大程度受到內地多項政策的影響,拍賣、演出管理以及影劇院投資在目前環境下,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前景有待觀察。安信證券投資銀行部副總裁楊培則表示,儘管保利拍賣是保利文化利潤的主要來源,但並不意味著保利文化上市募集的資金應該主要投向保利拍賣。募集資金的投向是發行人在綜合考慮各業務線的盈利情況、公司未來發展戰略和資本回報率等多重因素的基礎上,按照公司資金使用安排確定的。保利文化IPO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從此其擁有了一個國際化的融資平臺。公司可以根據業務發展需要,選擇股權或者債券融資工具進行融資,也許下一期的募集資金會百分之百投入保利拍賣。
而藝術界多名專家則對保利上市的意義有不同意見:一方面,保利從此將走向以藝術投資為主、拍賣仲介為輔的發展模式,以追求更高利潤,保障股東利益。以保利拍賣為業績支撐主力的保利文化在港正式上市,使得以拍賣市場為主導的內地藝術市場有了可供參考的“晴雨錶”;另一方面,保利文化上市後的股價變動並不能代表整個藝術市場的發展情況,藝術市場的投資規律與證券業不同。作品以及藏家認可是拍賣市場的核心競爭力,股票市場的數據並不能有效反映藝術市場本身的價值,因此保利文化上市僅為保利自身的市場行為,對整體藝術投資市場無根本性影響。
保利文化執行董事蔣迎春在上市儀式後表示,從長期來看,公開市場的形成對行業有正面促進。蔣迎春稱,拍賣是公司三大業務的主業務,按2012年計算,其營業額佔50%,利潤貢獻87%,希望未來在保證拍賣業務的同時,讓自營業務增長提速。業界解讀認為,蔣迎春上述表態證明保利拍賣的盈利前景是保利文化整體上市的信心基石,也證明了保利內部對拍賣市場日後發展的整體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