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市場

Artprice每週排行榜:在世藝術家拍賣之最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2-17 10:49:11 | 文章來源: Artprice

        藝術家作品進入拍賣領域是證明其二級市場行情向好的重要一步。自2000年初以來,拍賣界愈加趨於年輕化,尤其因為眼下時興購買的就是當代藝術。拍賣界不僅趨於年輕化,且後起之秀在拍賣市場上的收入也是不斷增加。本週Artprice選取了在世藝術家十大拍賣記錄,其結果十分引人注目,居於榜首的陳世英以800,000美元的拍賣價開始在二級市場走俏,而三位二十多歲的藝術家的拍賣價已榮升六位數。

位居榜首的中國藝術家

時代的標誌:十大拍賣記錄中,中國藝術家創下了七項記錄!更迅猛、更高端、也更有利於投機,中國市場如同打造明星一樣推動二級市場的藝術家不斷發展,從他們第一次出現在拍賣會起便迅速崛起。位居榜首的陳世英(生於1956年)是一個特例,因為他的雕塑是用珍貴材料製成的名副其實的瑰寶。這位藝術家享譽珠寶界,他的第一次拍賣記錄——800,000美元——是一座由各種藍寶石和紅寶石製成的雕塑。其他六位中國藝術家的作品多為美術作品,但其緊俏度各有所不同。

李瑞祥(生於1941年)的作品在2013年四次亮相澳門的拍賣會,且四次拍價都超過100,000美元,其中《Ladies》創下了511,990美元的記錄,該幅作品描繪的是兩個露骨的女人。他成功的秘訣是:魅惑的寫實繪畫雖然在西方如石沉大海,卻引起亞洲收藏家的濃厚興趣。朱偉(生於1958年)的作品在亞洲的知名度更高,因為多個畫廊為他做代理。這位藝術家尤擅長大幅作品,2013年在山東和北京的兩次拍賣之後,他的油畫目前報價為100,000至350,000美元。李增輝(生於1957)通過其立體繪畫魔術遊戲受到不少藏家的追捧。在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的幫助下,他的兩幅作品的落錘價均為六位數。饒曉晴(生於1961年)的成功並非來自現代3D效果,而是通過回歸傳統,無論主題還是技藝都受到了傳統的影響。該藝術家一件陶瓷彩繪《Famiie rose figures fishing》創下了最高紀錄,售價為274,890美元。該排名榜中最年輕的兩位中國藝術家,邱廣平(生於1975年)和米巧銘(生於1986年)已經在中國備受矚目。邱許廣在拍賣會上一舉創下了323,800美元的售價,後來不久便在廣東藝術博物館開辦個展(2013年9月-12月)。至於米巧銘,年僅27歲的她是最年輕的中國藝術家,2011年一幅題為《京劇人物》(Beijing Opera Figures)的油畫拍賣價為200,000美元。她從6歲就開始學藝,長期堅持不懈,2000年赴俄羅斯深造。2010年,她創作了一幅本篤十六世教皇的肖像畫,被教廷博物館收藏。媒體對她進行了大幅宣傳,年輕有為的她對於中國藏家來説具有強大吸引力。

三位後進美國藝術家

馬克·瑞登(Mark Ryden,生於1963)的作品比本人的名字更出名,因為他通過邁克爾·傑克遜的Dangerous(1991)和嗆辣紅椒合唱團的One Hot minute(1995)這樣的口袋相冊,以及一些小説封面如斯蒂芬·金的Desolation而為人所知。不過,瑞登可是“超現實主義流行”運動的積極倡導人。他多次參加展覽,專家預計其作品在二級市場上的行情將開始增長。終於,他的耐心得到了回報,其油畫《Queen Bee》2013年5月在佳士得拍賣行的預計價在300,000美元到400,000美元之間,而實際拍賣價達到了680,000美元。

排行榜中另外兩名美國藝術家在拍價上實現了令人驚異的突破,尤其相對於他們的年齡而言。奧斯卡•穆裏略(Oscar Murillo,生於1986年)強力挺進拍賣市場,同時在佳士得、蘇富比和菲利普斯進行拍賣。2013年,這位年輕藝術家在倫敦和紐約的拍賣成績令人不可小覷:這一年有25件作品被拍賣,所有作品無一例外都找到了買家,其中19件作品的售價超過100,000美元,為預售價的雙倍、三倍甚至四倍。其中一幅作品《Untitled (Drawings off the wall)》的售價為預售價的11倍,落錘價創下了330,000美元的紀錄。這個紀錄在九月引起了轟動,而著名的大衛•茲沃納畫廊正式宣佈為這位藝術家代理,並將於2014年4月在紐約為他開辦個展。鋻於奧斯卡•穆裏略在2013年的銷售結果,他的作品需求量飆升,他在拍賣行的表現也會給我們帶來更多驚喜。更年輕的呂西安·史密斯(Lucien Smith,生於1989年)是兼收並蓄、雜糅多種風格的新興美國藝術家。這種現象早已在市場上出現,而對於這種藝術類型的強大需求量使得該藝術家在24歲時便取得了320,000美元的拍賣結果。讓-米歇爾·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在這個年齡的拍賣價可得縮水100倍。藝術市場經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對中國和美國藝術新秀的作品進行收藏已蔚然成風。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