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中國藝術市場“瘸腿” 衍生品千億市場開發乏力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8-15 09:41:49 | 文章來源: 中國證券網

長久以來,西方藝術品市場一般是“兩條腿”走路:一是通過畫廊、拍賣一、二級市場向外銷售原創作品;另一方面則是通過各種藝術商店對外銷售藝術衍生品。前者針對稀有高端人群的收藏需要,後者則使藝術品進入大眾生活。

在中國,這兩種方式走出了截然不同的發展軌跡:一方面是一、二級藝術品市場早已突破千億;另一方面,藝術衍生品龐大的市場潛力則依然沒有找到突破方向。對此,記者採訪了藝術家、商家等業內相關人士,探尋目前中國藝術衍生品發展中的問題。

衍生品利潤像空氣一樣?

在發展較為成熟的西方藝術市場,藝術衍生品的授權費佔據藝術家創作收入的15%-35%。安迪·沃霍爾、懷斯等藝術家在世時,相關衍生品銷售已經非常成熟,藝術家去世後,相關衍生品依然暢銷不衰。而自2011年以來,相當一部分國內的知名藝術家和一些藝術機構簽約進行藝術品複製。這一年,也被稱為“中國藝術衍生品授權元年”。

然而,時至今日,據業內人士透露,兩年多來,多數藝術家不再選擇續約,甚至協議沒有到期便單方面中止合約的案例也屢見不鮮。究其原因,是在於跟相關機構合作中,藝術家並沒有感受到授權複製衍生品帶來的利益提升,甚至還損害到其作品在二級市場的號召力。著名藝術家劉野就直言“利潤像空氣一樣,我知道有,但沒看見過”。岳敏君也強調他授權的是一家慈善機構,根本賺不到錢,也沒想過要賺錢。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某知名藝術家經紀人向記者講述了他所知道的藝術衍生品的故事。一年前他所代理的一位藝術家簽署了衍生品的授權合約。協議簽署後,合作方兩周內即拿出了樣品,藝術家對樣品非常滿意。但半年後,藝術家偶然發現,商店內銷售的衍生品品質遠不如樣品精緻典雅,價格也“讓藝術家本人覺得很掉價”。在多次溝通中,藝術家認為合作方擴大生産規模、降低成本的做法將會在未來極大影響自己作品的價值,隨即在合同結束前表示堅決不再續約。但合同結束一年多來,合作方在拖欠授權費的情況下仍舊銷售“在協議期內生産的”衍生品。經歷多次協調後,合作方才以保證不再銷售、追加一筆授權費避免與藝術家對簿公堂。

“再創造”成為衍生品成功秘訣

雖然一些藝術家在衍生品授權中出現了問題,但市場中並不缺乏成功範例。創造“稀奇”品牌的藝術界伉儷瞿廣慈、向京夫婦就成功開發了衍生品市場。“稀奇”經歷了兩年多的發展,已經在北京開設了四家直營店,而且在上海 、廣州、深圳以及海外都有簽約代理商,銷售額已達千萬元級別。“稀奇”品牌總經理李冬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強調:“”稀奇“針對市場的不同需求開發了限量藝術雕塑和設計産品兩個産品線,價格也依據市場需求靈活制定。”稀奇“的衍生産品嚴格説來是藝術家的再次創作,不是完全複製。藝術家創作時會根據客戶的心理需求進行作品的改造和設計,從而達到在堅持自我風格的基礎上滿足客戶特殊需要的商業銷售。”

藝術衍生品市場上另外一個成功的範例則是百雅軒。儘管百雅軒最近因為風投和資金鏈斷裂等負面新聞備受關注,但不能否認百雅軒曾經的輝煌。據百雅軒內部人士披露,百雅軒發展壯大的秘訣就是創始人李大均從一開始就拋棄“複製品”的概念,而是打出了“原創版畫”的口號,通過新聞炒作、高品質的複製品質、合理的銷售網路、吳冠中等藝術大家親筆簽名等多種渠道,將限量版版畫打造成為一种經過再創造的、具有強保值潛力的高品質禮品,受到了市場的廣泛認可。

千億級市場潛力仍待開發

文化部最近發佈的《2012中國藝術品市場年度報告》顯示,去年我國藝術授權品、藝術複製品、藝術衍生品交易總額為180億元。然而據歐洲藝術基金會報告測算,2013年中國內地的藝術衍生品市場潛力在300億美元以上。

記者在上海實地走訪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上海博物館以及上海當代藝術館等的藝術商店時看到,店內藝術衍生品品種豐富,店面設計也非常摩登,銷售情況良好。店內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近期伴隨展覽銷售的進口安迪·沃霍爾、達利等名家茶具、皮包、絲巾、汽車(行情 專區)用品都是暢銷品種。

然而在上海莫幹山和紅坊藝術區,記者看到,一半以上的畫廊沒有銷售衍生品,一些有衍生品的畫廊也僅僅有明信片和畫冊,且定價明顯高出市場價。上海本地最大畫廊之一的香格納畫廊的藝術商店內幾乎全是畫家畫冊。整個莫幹山藝術區內只有一家藝術商店商品種類比較豐富,且多數是進口工藝品。

在莫幹山藝術區工作多年的菲利普畫廊執行總監白薇認為,現有的畫廊對衍生品開發上受到藝術家本人意願影響很大,價格和銷量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而且莫幹山多家畫廊推出的藝術家還處於作品認同期,原創作品尚有待市場認可,衍生品開發大規模鋪開的可能性不大。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余丁認為,目前絕大多數藝術機構在衍生品開發上還固定在“簽約畫家—小眾宣傳—獨立定價—獨家銷售”的思維模式中。但藝術衍生品不同於原創作品,衍生品的本質更類似消費品而不是原創作品,面對的群體也不是收藏家而是白領、學生、遊客等大眾消費者。在衍生品的開發上應該遵循市場規律,讓藝術家主動參與到創作中,在廠家定制、商品開發、銷售網路各個層面上學習台北故宮、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等成功範例。讓更多的人看過後想買並且買得起,是衍生品下一階段的發展重點。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