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藝術品研究院執行院長孔達達向記者表示,藝術品市場中投資性收藏已經成為重要的一支,需要相應的金融配套服務。藝術品抵押典當及相關的藝術品評估體系建設目前是國家一項研究課題,該模式投入市場是否能行得通,需要試點。試點期限為兩年,今年12月底完成試點後,將正式運營。
據介紹,抵押典當的流程是,貸款人先將藝術品送入典當行,典當行查驗後將藝術品轉入文化藝術品研究院的評估中心,該中心出具《評估報告》後,藝術品和《評估報告》再回到典當行。典當行借出款項。當借款人無法還款,文化藝術品研究院作為第三方機構,可以通過拍賣行和藝術基金兩個方式,實現藝術品變現。
東方典當行董事長王福明告訴記者,該典當行按照評估中心估價的30%發放貸款,貸款月利息為4%,借款期限一般為3個月。
法規和監管尚不完善
根據今年4月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發佈的《2013年藝術和金融報告》(該報告調查了200多傢俬人銀行、藝術品收藏者和畫廊),“越來越多的收藏者將其收藏的藝術品用作貸款抵押,接受調查的收藏者中有18%表示為其他貸款項目再融資。”
那麼,國內新興的藝術品抵押、典當和按揭,會成為藝術品金融化的第二波浪潮嗎?
其實,早在2009年藝術品抵押融資就開始嘗試,但由於鑒定、估值方面的難題,銀行始終對這項業務十分謹慎。2011年,一件自製的“金縷玉衣”就曾成功騙取銀行貸款10億元,後造成銀行6億元的損失。此外,當藝術品抵押貸款發生風險時,銀行多借助拍賣變現,但拍賣也有流拍風險。
業內人士指出,現在制約藝術品融資的主要有三個層面。一是怎麼做藝術品,相關的法律法規還不完善。二是藝術品監管體系沒有建立,仲介機構還不夠,缺乏技術手段來界定。評估的缺失導致金融資本很難有信心直接對接藝術品。三是市場環境、業務的流程機制都不完備,藝術品退出渠道不通暢。
溫州大學金融學院何旭艷教授認為:“資訊的不對稱與不透明加大了古玩藝術品抵押貸款的價值波動,且變現能力又比較差,在貸款人違約不償還的時候,很容易變成銀行的壞賬。此外,貸款之後資金的去向也需要銀行關注與跟蹤。”她同時表示,目前具有足夠公信力的仲介機構很少,且缺乏技術手段來界定,評估的缺失將導致金融資本很難有信心直接對接藝術品。
業界普遍認為,發展藝術品金融業務,需引入第三方鑒定和擔保機構。據了解,承擔國家“建立中國特色的第三方文化藝術品評估體系”課題項目的上海文化藝術品研究院,邀請了國內外藏家、專家、學者參與,並引進國內外先進儀器設備以及相關科技手段。當《藝術評論》詢問鑒定專家組的成員構成時,負責人表示具體專家和評估團隊並不對外公佈。作為藝術品按揭回購項目的第三方擔保機構,成立一個多月的上述藝術中心,未來是否有足夠的擔保回購實力,也有待時間給出答案。
|